第三十四章 继承人(第2/3页)

而你,身负陛下的期望,外藩的压力,需要做的,就是维持现有的平衡。所以,你不需要展现自己的才华,也不需要展现自己的出色,你唯一需要展现的,是你的平衡作用。”

朱见深点了点头,又叹了口气:“皇祖将起点抬的太高,让我压力倍增啊……”

日本的王宫是朱瞻基亲自确定地址,亲自主持建设。皇宫位于东京的市中心,四面环水,占地面积只比应天府皇宫略小。

不过,在王府规制上,依旧按照郡王府的规制建设,只是后来在王子增加以后,特许以亲王府规制又建设了几座别院。

朱见深被安排在正统三十年,朱瞻基抵达东京时候住的西御园,稍事梳洗,就被明仁派人迎到了正殿见礼。

太孙享受亲王规制,而明仁这个外王本属于郡王,却因为日本的特殊地位,被擢升为亲王,是大明属国君王里面地位最高的。

所以这个时候没有外人了,还是晚辈朱见深率先向明仁见礼,明仁受了半礼,又回礼。

明仁很小就知道自己其实是陛下的亲儿子,小时候,他还有些羡慕其他兄弟,因为他们都能无所顾忌地喊父皇,而自己只能喊陛下。

但是,也因为这点,陛下对他自小就多了几分怜爱。而他从小跟其他兄弟一起读书,他们要是欺负了自己,父皇也总是站在自己一边。

长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对自己的身份反而更加庆幸。

因为哪怕其他兄弟封王,也没有处政权,但是自己,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王爷,手握大权。

在日本,他是名副其实的一手遮天。

这些年,他也曾经被权力迷失过。不过他娶了一个好妻子,有妻子的辅助,他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却也没有被权力腐蚀。

他很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这些年,不仅不遗余力地推行汉文化,一切向大明靠拢。

因为大明的强大,因为他亲政之后大明政策的放宽和倾斜,日本的百姓日子开始好过,不用再饿肚子,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日本大名和百姓的支持。

他很清楚自己这个侄儿现在面临的困局,祖父太能干,王叔太多,他的年纪轻,威望也不高。

想要得到七十多位王叔的认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所有的兄弟都不希望出现一个能干的继承人,因为继承人越能干,也就代表那些兄弟们可以获得的转圜空间越小。

如果是一个平凡的继承人,制约不了他们,那才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太孙的东洲之行,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他不知道朱见深有没有看清楚这一点,反正这些不关他的事,日本和大明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可不像东洲一样。

他也不需要巴结还没有登基的朱见深,哪怕朱见深就是登基,也需要先来笼络他,而不需要他去巴结朱见深。

朱见深的心里其实很清楚这一点,所以面对这个王叔,他表现的很尊敬。

因为大明和日本之间的基本国策不会大变,这个王叔跟他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他只需要让这个王叔知道,他的心里很清楚两国之间的分寸就好了。

他不需要太张扬,太表现自己。因为皇祖的身体还很好,在他看来,十几年之内,他都不需要直接面对皇位,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充实自己。

双方有了这方面的清醒认识,相处起来自然就和谐了许多。

朱见深在东京待了三天,深入了解了一下日本如今的农业,工业和经济重点,完成了他对日本的考察。

一直到临上船之时,在港口告别,他才向明仁略微示好。“日本王,侄儿这些年一直主持内务府工作,内务府准备加大虾夷岛的海货养殖和捕获,日本工业落后,因为资源短缺,想要发展也不容易。侄儿以为,在海货养殖和捕获方面略微加大扶持力度,倒是一项门路。”

明仁看不起这点好处,望了一眼永乐号上面的黑烟,说道:“日本资源短缺,南洲却不缺。如果内务府允许日本从南洲直接进口资源,不用经过内务府之手,那我承你一个人情。”

朱见深沉吟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利用内务府控制大明疆域内的整体经济平衡,是皇祖一直以来最重视的问题。侄儿虽然在一些小事上可以行一些方便,但是在这方面,却不能做主。”

明仁点了点头说道:“那我就只能有机会去大明的时候,直接向陛下请求了。”

朱见深犹豫了一下问道:“日本王,从内务府的手里买货,并不比你们直接去购买贵多少,为什么你要想着直接交易呢?”

明仁摇了摇头笑道:“的确,组建自己的船队前往南洋,南洲运送资源,比从内务府的手里节省不了多少银子,可是你忘记了,这样我就可以组建一支船队,又能让最少十万人直接受益,百万人日子好过起来。”

一直到朱见深登上了永乐号,他还依旧在考虑这个问题。“彭师,日本王提到的产业调整计划,似乎对大明并无损失,可是为什么皇祖会坚持让经过内务府之手?”

“太孙殿下,身为一个统治者,经济问题不能不考虑,但是,却永远不是最主要的啊!”

这一下,朱见深恍然大悟。这一下,他也彻底见识到了自己这些王叔的难缠,一个跟他没有太多利益纷争的日本王,都还想着时不时能坑他一下,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

内务府控制经济,只要内务府在自己的手中,就永远不会放弃这个权力。

这无关利益,只关系统治。

永乐号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朱见深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着东洲各个王叔之间的利益纷争。

身为太孙,咨情司,通政司,锦衣卫的情报体系全部向他公开,任何情报都能查询的到。

而每一件纷争之后的,涉及到什么利益,恩怨,经过彭时的分析,详细地讲解给朱见深听。

当然,这只是彭时的工作,而朱见深需要对知道的每件事都要做出自己的分析,然后统计成册,由彭时再加以点评,最后被装订起来,回来之后,要交给朱瞻基观阅。

这个大明不是历史上被儒家带歪的大明,帝王的传承,教育,都有着严密的程序和制度。

从小时候的皇家教育,一直到成年后才进入公众大学接受教育,然后还有各种统治者角度的思想教育,眼界开阔。

只要不是一个蠢货,在接受这样的教育历程之后,基本上都不会平庸。

朱见深虽然现在名不见经传,不是因为他平庸,而是因为没有表现的机会。

以前太子在活着,他只是太孙,当然要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