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狄奥多西赢得哥特战争的重大事迹(379—382 A.D.)(第2/2页)

蛮族的国王极为好奇,各种事物使他目不暇接,深受感动之际,发出赞美的呼声。他说道:要不是我亲眼看见,真不相信有这样壮观的首都!他举目四望,欣赏城市的绝佳位置,城墙和公共建筑既坚固又华美,广阔的港口停满无数船只,与遥远的国家保持不断的来往,部队的武器和训练也令人叹为观止。阿萨纳里克继续说道,罗马皇帝是地上的神明,胆大妄为之徒要是违命不从,誓必取他性命来赎罪。[372]

哥特国王未能长久享受豪奢而尊荣的接待,节制并非蛮族所推崇的美德,致命的疾病来自皇家饮宴所带来的欢乐(公元381年1月25日)。但是就狄奥多西的政策而言,从盟友死亡所获得的实际利益,超过期望他能提供的忠诚服务。他在东部的都城,为阿萨纳里克的葬礼举行庄严的仪式,建立宏伟的纪念碑,狄奥多西用慷慨的恩情和悲伤的面容,赢得蛮族军队的感激,使他们全体加入罗马帝国的军籍。[373]西哥特大军的归顺产生极为有利的后果,再结合武力、游说和贿赂的影响,归顺的范围日益扩大。每位独立自主的酋长争相要求签订条约,唯恐落人之后,形成孤立失去保护,受到征服者的报复和制裁。在瓦伦斯皇帝战败惨死以后,过了4年1个月又25天,哥特人最后还是全体投降。[374]

阿拉瑟乌斯和萨弗拉克斯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找寻新的地点,满足掠夺的需求,获得光荣的成就,于是率众主动撤离,使得多瑙河的各行省能从格鲁杜吉人,也就是东哥特人的重压下脱身。烧杀一空的破坏路线指向西方,但是后人对他们的冒险事迹所知有限。东哥特人将高卢行省几个日耳曼部落驱走,与格拉提安皇帝缔结条约,很快就加以撕毁,然后进入北方不知名的国土,这样过了4年以后,带着聚积起来的力量重新回到下多瑙河的两岸(公元386年10月)。他们的部队征召日耳曼和西徐亚凶狠的武士,帝国的士兵甚至就是历史学家,也都不认得这个过去敌人的姓名和外貌。指挥色雷斯边区军事和海军单位的将领马上了解到,他具有的优势会给公众带来很不利的后果。蛮族畏惧他那随时可以出动的舰队和军团,可能会拖到冬天快到才渡河。

他派出高明的密探进入哥特人的营地,引诱蛮族中计自投罗网,用大胆的策略说服他们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偷袭在睡梦中的罗马大军,让这群乌合之众尽快登上3000条独木舟编成的船队。最勇敢的东哥特人担任先锋,主力由剩余的臣民和士兵组成,就连妇女和小孩,都可以很安全地跟着后卫一起前进。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无月的黑夜,按着计划展开行动,在快要抵达多瑙河南岸时,满怀信心会找到容易登陆的地点和没有警卫的营地。但是蛮族的进军受到未曾意料到的阻碍,就在河面上停顿下来,他们面对的是排成三列的船队,首尾相接很坚固地连在一起,顺着河流有2.5英里长,构成无法穿越的铜墙铁壁。他们在螳臂当车的搏斗中挣扎,想要打出一条血路,右翼受到一队战船的攻击,毫无还手的能力,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些战船顺流而下,加上桨橹并用,真是势不可当。它们利用重量和速度,把蛮族粗制滥造的独木舟不是撞毁击沉,就是加以驱散。蛮族虽然奋战到底还是无济于事,阿拉瑟乌斯是东哥特人的国王和主将,随同英勇的部队,死于罗马人的刀剑之下,再不然就是丧生在多瑙河的波涛之中。受到围剿的船队有一部分抵达对岸,惊慌而混乱的群众没有采取行动的能力,也没有任何办法,只有乞求胜利的敌人大发慈悲。

对于这次事件以及很多类似的状况,狄奥多西时代的作家,很难获得一致的论点。有一位带有成见和恶意的历史学家,把狄奥多西的统治批评得一无是处,说他并未参加这次作战,完全是英勇的部将普罗摩图斯在现场指挥,从而彻底歼灭蛮族的大军。[375]有位曲意奉承的诗人,在霍诺留的宫廷中,写诗赞美先帝和其子的光荣事迹,把胜利归于狄奥多西个人具有大无畏的精神,甚至隐约提及当时的情节,说是皇帝亲手宰了东哥特人的国王。[376]在这些偏激和矛盾的说辞之中,我们只有持平而论,才能发现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