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统一制度(第2/4页)

李斯建议用秦国文字统一天下文字,这当然是以战胜者的姿态统一天下。但是,有一个前提,即秦国文字是否是当时天下最先进的文字。实际上,秦国小篆并非如此。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的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实用性。

一种不具备实用性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不便于书写。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便常常会创造出书写简便的字体。

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有利有弊,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消极的一面则是造成了文字使用的混乱。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算不上先进。但是,秦国在军事、经济方面力量的强大,却是其他六国遥不可及的。所以,最终由文化并不发达的秦国统一中国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这在中国历史上常发生。隋朝一统天下、蒙元铁骑征服,都是文化弱军事强者的胜利。尽管秦国能凭借军事手段统一天下,然而从文化发展层面来看,秦国文化与被灭掉的六国文化还是有差距的,齐文化、楚文化都比秦文化先进。因此,秦国的文字也并不是战国时期最先进的文字,因为它不够简便、实用。

秦始皇统一文字采用的正是秦国小篆。小篆华美、整齐,观赏性很强,但是,小篆的最大缺点是不便书写。战国时代有许多纵横家,他们往往一天之内就要书写几千字的文章以说服君王,若用小篆来书写,显然无法完成。

当时,使用得最多的应当是从大篆发展出来的更为简便的书体——隶书。

我们今天看到的秦简中大量存在的隶书,便是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的一个明证,它从一方面说明了简便易写的隶书代替了秦始皇强制推行的小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秦简中大量使用隶书就断定秦始皇是用隶书统一文字的,这是有违史实的。

提到隶书,问题颇多:一是什么是隶书?二是谁创造了隶书?三是秦始皇为什么不用隶书统一文字?四是如何评价用小篆而不用隶书统一文字的利弊?

先说第一点,什么是隶书?

隶书的“隶”,意思是“隶属”,隶书是隶属于某一种文字的简便书体。既然西周、东周使用的都是大篆,那么,隶书应当是隶属于大篆的一种简便书体,当然这是古隶书。换句话说,隶书是大篆的手写体。在用大篆勒石刻碑之前,需要起草相关的文字,而不假思索就直接勒石刻碑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应当是在不易保存的材料诸如木简、竹简之类上起草碑文文字。

再说第二点,谁创造了隶书?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时期的程邈创造了隶书。这个说法最早见于西晋书论家卫恒的《四体书势》。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犯罪入狱。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用不便于书写的篆书写字,就对篆书作了修改,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创立了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改动后的新字体,很是欣赏,不仅赦免了程邈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在官狱中推行。程邈原来的身份是个徒隶,因此起初新字体专供隶役使用,便把这一书体称为隶书(或日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日邈所定乃隶字也——《四体书势》)。

卫恒的隶书之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但是,这一说法在理论上讲不通,同时也不符合文字书体创造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文字的书体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它应当是无数书写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唯此,才可能得到众多书写者的认同,发挥其交流思想的作用。从实际上讲,有现存出土文献佐证。今存秦武王二年(前309)的青川木牍是秦武王时期的相国甘茂在平蜀之后,公开发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的文告。在青川木牍里,已经出现了不少用隶书书写的文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秦国的官方文书已在使用秦隶。青川木牍的书写时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早了八十年。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八十年前的官方文告中,就已经存在古隶书字体。由此可见,隶书不可能是秦始皇时期程邈一个人创造的。秦隶的真正创造者应该是秦国的无名文吏,他们在长期书写过程中痛感小篆的不便,出于工作的实际需要,他们从简化大篆开始,再到简化小篆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秦代隶书。

第三,秦始皇为什么不用隶书统一文字?

六国文字错杂,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后确实需要将其统一,这不仅方便政令通行,而且对文字本身的规范化也极为有利。隶书书写便捷,秦隶也早已存在。从理论上讲,用隶书来统一天下文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秦始皇却采用了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小篆华美、漂亮、整齐,然而,小篆的最大不足是不便于书写。秦始皇的举措只能说明他对形式华美的小篆情有独钟,同时也反映了他并不懂得文字规范从简、从俗的两大基本原则。我们从中可窥见秦始皇追求形式唯美的心理倾向。

第四,对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的评价。

秦始皇统一文字功不可没。虽然,他统一文字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加强统治,便于政令执行;但是,文字的统一在客观上为统一思想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这对于一个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发展与巩固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维护中国统一的无形文化力量。

中国是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而方言是影响交流与沟通的一大障碍。尽管各地方言迥异,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使书面语言、书写形式获得了整齐划一的规范,成为跨越时空限制、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并且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心理状态与文化,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股重要因素。这是必须首先予以肯定的。

但是,秦始皇没有使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而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隶书统一文字,而是采用了华丽但不便书写的小篆,以至于他费尽心力推行的小篆在秦国并未被广泛采用。造成这样的局面,或许有秦国国祚短暂的因素在内,然而,文字的流行有它自身的强大力量,简便实用才是文字的生命力所在。小篆不符合这一标准,因此,尽管依靠着秦始皇个人的威严,凭借着大秦帝国强大的国家机器,小篆得以在全国强制推行使用,但小篆的难写难认最终使它成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代之而起的是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