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万里长城(第2/4页)

长城虽长,但由于有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这项巨大的工程四年便得以完成。

自此,长城成为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终秦之世,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牢牢地守住了这道防线。如果没有这道屏障,大秦帝国在对付匈奴的入侵时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在秦朝灭亡之后,从汉代到明代,长城都是中原农耕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最为有效的防御体系。因此,秦长城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并非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但是长城却因秦始皇而有了一个响彻后世的名字——万里长城。长城其实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方城,这是我国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长城。到了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如齐、燕、赵、魏、秦,为了加强防御和划定疆界都纷纷修筑长城。到了秦朝兼并六国之后,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之后的汉朝一直到明朝,历朝历代都修建了长城,而我们现在最常看到的、保存较完整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以及之后各朝各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十万里,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显然,长城作为一道高耸的、绵延不断的长墙,它在冷兵器时代所具备的军事防备效应是不言而喻的,但与此同时,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

历史的贡献往往与历史的罪孽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一定程度上,长城对中华民族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不能反证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绝对正义性。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发动百姓进行如此巨大的工程,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不仅仅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秦朝的苛法也使长城成为修筑者的坟墓。所以,秦长城是秦朝百姓的又一项夺命工程。

《水经·河水注》(卷三)记载:

杨泉《物理论》日: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羁者相属,民歌日: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首民歌的大意是,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养活,生了女孩一定要给她吃最好的食物。你难道没有看见长城之下,都是由无数尸骨支撑着。

中国人历来“重男轻女”,而这首民歌为什么偏偏“重女轻男”呢?因为参与修筑长城的主要是男性,而他们又多死于筑城过程中,所以,这首民歌唱出了令我们颇为费解的“重女轻男”的心曲。

可见,当年修筑这座万里长城曾给秦朝百姓带来多么沉重的负担。

长城像一条巨龙绵延万里。它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沙漠,奔向苍茫大海,不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罕见奇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的劳力来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而且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可减轻劳动负荷的机械装备,工作环境又是处于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有人认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蹂躏百姓的一个重要证据。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当时百姓修筑长城劳役悲惨境遇的反映,寄托了人们对大秦帝国暴政的痛恨与推翻其暴政的强烈愿望。那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究竟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这个故事与秦始皇的暴政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修筑长城被当时百姓视为秦始皇的暴政之首。“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孟姜女的故事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并驾齐驱的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这个故事的流传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孟姜女的故事原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

公元前550年,齐国大夫杞梁(名殖)阵亡。战争结束后,齐庄公在归国途中遇到杞梁的妻子,齐庄公想就地吊唁,而杞梁妻则认为在野外吊唁不合礼仪,婉言相拒。齐庄公只得到杞梁家中进行正式吊唁。这个故事里的杞梁妻只是一个守礼的典范,因为野外凭吊不合礼制。

两百年后的《礼记·檀弓篇》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在这部史书里,曾子赞扬杞梁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表现了杞梁妻对丈夫的真情实感。这是在有关杞梁妻的故事中第一次出现“哭”字,这个“哭”字成为后世孟姜女故事的一个亮点。但是,《礼记》中记载的杞梁妻的故事和秦始皇修长城之间毫无干系,而且杞梁妻也不是孟姜女。

西汉后期,在民间传说中,孟姜女的故事出现了“哭夫崩城”、“殉夫死节”的情节。

这一变化出自刘向之笔。刘向是西汉末年的大学问家,也是汉惠帝时期向民间征书的整理者。从汉惠帝时期开始的献书,到刘向之时,已使皇宫之书堆积如山,因此刘向受命整理这些图书。刘向利用这个机会编篡了《说苑》和《列女传》,这两部书中都载有杞梁妻的故事。

《说苑·立节》在记述杞梁妻的故事时,增加了“哭夫崩城”的新内容——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弛,而隅为之崩(《说苑·立节》)。

刘向在《列女传·齐杞梁妻》中,又增加了“殉夫死节”的情节。齐国杞梁殖战死,齐庄公回国之时,在路上遇见了杞梁殖的妻子,于是,派使者在路边吊唁。杞梁妻说,如果杞梁殖有罪,大王不能在路边吊唁他。如果杞梁殖没有罪,那么我有住所,不能在野外接受吊唁(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令殖免于罪,则贱妾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于是,齐庄公只好到杞梁家中吊唁。杞梁妻既没有儿子,又没有近亲。杞梁殖下葬之后,杞梁妻无处可归,于是在城下陈其夫的尸骨,放声大哭。悲凉的哭声犹如哀鸿遍野,听到的人无不闻声落泪。十天之后,城墙崩塌,杞梁妻投水自尽。

《列女传》本来就宣扬烈女,所以,此书突出杞梁妻对爱情的忠贞,这完全可以理解。

经过两汉的演化,杞梁妻的故事忠于爱情的一面开始凸现出来。这使得以其为基本框架的孟姜女的故事也以爱情为主旨。

到了唐代,孟姜女的故事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一是将杞梁妻的故事和秦始皇修长城联系起来。比如杞梁为秦始皇修长城而逃入孟家等。

二是增加了许多新情节。比如杞梁被打死,尸体被筑人长城之中。

三是在通俗文艺的各个品种(如变文、话本、戏曲、民歌、宝卷、子弟书等)中,都出现了孟姜女的故事,数量达数百之多,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