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巩固帝位(第3/4页)

一位二十一岁即位的皇帝一上台就要享乐,疯了吗?

没有!他不是弱智胡亥从一生勤勤恳恳的父皇的暴病而亡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苦短!正如八百年后晚唐许浑在诗中吟唱的那样:“莫道少年头不白,君看潘岳几茎霜?”潘岳是西晋著名好男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但是,年轻貌美的潘岳的头发曾几何时已经变得华发满头了。也正如明代诗人刘玉所感叹的那样:“莫道少年堪久别,高堂华鬓亦萧然。”

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经得起岁月的磨砺,时光照样可以让少年变成华鬓。充分享受人生应当是昏庸但聪明的胡亥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老谋深算的赵高继续利用胡亥的恐惧心理,开始对大臣,对胡亥的兄弟姐妹大搞白色恐怖。

胡亥认为赵高的话字字句句扣他心扉,两人不谋而合。于是,胡亥下令重新修订法律。群臣和公子有罪,就交给赵高,让他审讯。秦始皇的十个公子在成阳街头被斩首示众,十个公主也在杜县被处死,财物没收,连带治罪的不计其数。

秦始皇的一个儿子公子高看到这种情形,知道难免一死,便想亡命他乡。但是,他担心自己逃走后,全家人会被满门抄斩,只好上书胡亥说,先帝在世之时,我备受先帝恩宠。我本该与先帝同死而没有做到,这是我为人之子的不孝,为人之臣的不忠。不忠不孝的人没有理由活在这个世上,请允许我随先帝死去,而且把我埋在骊山脚下。恳求皇上答应我。这叫什么?这叫主动找死。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有这种人,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无奈!

而且是万般无奈!

可怜的公子高是无路可走,才“主动要求”为秦始皇殉葬的。

这封奏书报上以后,无丝毫手足之情的胡亥得意至极兴奋至致,即传赵高,并把此书向他展示,以此来享受两人狼狈为奸计划的成功,并说道,这是窘急无奈了吧?于是,胡亥答应了公子高的请求,赐给他十万钱予以厚葬。这样,公子高为秦始皇殉葬,而因此保全了家人。可悲!

秦始皇另外的儿子,公子将闾等三人被关押在内宫。秦二世胡亥派使者对将闾说,你们不遵守臣道,判处死罪。将闾说,宫廷的礼仪,我们从来不敢不听从掌管司仪的官员;朝廷的位次,我们从来不敢有失礼节;奉命对答,我们从来不敢说错话。怎么能说不尽臣道呢?希望能知道我们的罪名再死。使者说,我不能参与议罪,只是奉命行事。公子将闾仰天大呼,天啊!天啊!我们没有罪!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了(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

大规模的杀戮让整个皇族震惊。若有大臣进谏便被定为诽谤,所以,战战兢兢的大臣们为了保住禄位,保住自己的性命,只得屈从讨好秦二世。朝中的大屠杀也使全国百姓震惊恐惧,整个大秦帝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白色恐怖之中。群臣震恐,百姓震恐,“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就是坐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顶上开始了他人生短暂的寻欢作乐。

诛手足,除旧臣,让整个大秦帝国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无情残忍还自以为聪明的胡亥,浑然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极大地危及大秦帝国的存在,他自己靠逆取劫夺的皇位也岌岌可危。而胡亥之所以能够这样为所欲为,根本原因在于胡亥是享受至尊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按照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国之君就可以肆意妄为。所以,大秦帝国面临韵种种危机与沙丘政变关系极大。就因为这次政变,胡亥才成为皇帝。沙丘政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发生的第一次宫廷政变,这次政变彻底改写了大秦帝国的历史,也彻底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这里,有一个重大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沙丘政变?沙丘政变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

沙丘政变其实是偶然与必然结合的产物。

沙丘政变存在着太多的必然。秦始皇迟迟不立皇后、不立太子,秦始皇给太子扶苏的诏书变遗诏,赵高的敏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与操控得法(利害并用,一打一拉),李斯的变节,扶苏的愚忠愚孝,这些是发生沙丘政变的五大必然因素。但是,真正导致沙丘政变成为必然的深层原因还是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

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强化皇帝制度就使得大臣们不可能也不敢怀疑皇帝的决定。特别是经过焚诗书与坑术士两大事件之后,皇帝的专制一步步得到强化。所以,皇帝制度本身为野心家,阴谋家假皇帝之权威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条件。’谁敢怀疑皇帝的“遗诏”?谁敢不遵从皇帝的“遗诏”?有了皇帝的“遗诏”,阿猫阿狗都可以当皇帝!如果有人像赵高,李斯一样在无人了解内情的情况下篡改遗诏,皇帝的遗愿也一样不可能得到忠实执行,同样也能拥立他人当上秦国的二世。

所以,正是秦始皇自己确立的皇帝制度导致了沙丘政变。这是秦始皇极力神化、圣化自己时所没有想到的。

偶然性是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第一,秦始皇病死沙丘本身就是最大的偶然。假如秦始皇不是病死在沙丘,而是病故于咸阳,太臣们能够被赵高蒙蔽吗?大臣们都了解秦始皇的遗诏,李斯还敢变节吗?

第二,胡亥参加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是第二大偶然。胡亥为什么一定要参加第五次巡游?如果胡亥没有参与巡游,即使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敢发动沙丘政变吗?赵高在得不到胡亥支持的条件下还敢、还能发动沙丘政变吗?

第三,蒙毅虽然随同巡游却在沙丘政变之时出差在外,未能及时阻止沙丘政变是第三大偶然因素。蒙毅深得秦始皇信任,贵为上卿。如果蒙毅在沙丘,秦始皇病故之时他也应该是左右秦始皇诏书的关键人物之一。

蒙毅深得秦始皇信任有三大原因。

一是家族势力。蒙氏家族对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出力极大。蒙毅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弟弟蒙恬都曾立下赫赫战功。

二是个人能力。蒙毅凭借个人能力,深得秦始皇信任,“出则参乘,人则御前”,成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

三是文武兼备。不是说蒙毅本人文武兼备,而是指蒙毅在朝位居上卿,其弟蒙恬驻守边地,统领重兵。兄弟二人,分掌大秦帝国的朝政、军事,在大秦帝国的政坛之上绝无第二人可与蒙毅相比。

蒙毅是制约赵高的强大对手。前文已述,秦始皇在世之时,赵高曾经犯法,蒙毅奉命审案,判处赵高死刑,并将他开除公职。但秦始皇认为赵高办事勤快,赦免了赵高,还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官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蒙恬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