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指鹿为马(第3/4页)

但是,秦二世即位之后,赵高对秦二世说,先帝统一天下时间长,所以,大臣们不敢任意妄为。您刚刚即位,又非常年轻,最好不要和大臣们一块儿议事,因为您对朝政也不熟悉。假如您处理时稍有失误,说了外行话,等于在朝臣面前示短献丑(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皇帝称“朕”,应该独揽朝纲。所以,一定不要多和朝臣们接触。不接触的最好办法是不见大臣,在宫中自己决断大事。于是,秦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赵高的这个主意将秦二世和大臣们的联系完全斩断,秦二世成了孤家寡人。

赵高为什么会出这种馊主意呢?

一是害怕大臣告状。因为赵高当上郎中令之后,“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杀了那么多人,报了那么多私仇,他怕有人向秦二世告状(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

二是便于控制秦二世。秦二世不上朝,他如何处理朝政呢?和赵高拍板决定。所以,朝臣们很少能见到秦二世。秦二世只能和他信任的赵高一同处理朝政,赵高自然对秦二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秦二世为什么会听信赵高的这番“理论”呢?

一是信任,二是方便,三是示高。

先说信任。赵高和秦二世最亲密的关系在于他们的师生之谊,赵高曾教秦二世法律,这是其一。赵高又首议篡改遗诏让秦二世当上了皇帝,他能不信任赵高吗?这是其二。秦二世不懂朝政,处理朝政须事事依靠赵高,这是其三。有了这三条,秦二世对赵高是信任有加,深信不疑。

再说方便。秦二世是一个贪图安逸的人。他刚一即位,想到的就是享乐。胡亥认为,人生一世,转瞬即逝,生老病死,无法左右。所以,秦二世一当上皇帝就想“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他既想享受人问的一切荣华富贵,又想长保天下的太平无事。虽然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是,秦二世愿意冒险一试,因为他深知生命太短暂了。

此时的秦二世刚刚二十一岁,正是风华正茂之际,为什么对人生看得如此悲观?因为他从父皇赢政一生勤劳执政、五十岁撒手人寰中汲取了教训。

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一定要增加生命的密度。

理解了的未必能够深刻地感受,感受到的才能深刻地理解。秦始皇短暂的一生对秦二世来讲可谓刻骨铭心。秦始皇第五次大巡游唯一随行的儿子即是胡亥,但是,刚刚五十岁的秦始皇,出发之时还非常健康,毫无得病的症状,仅仅几个月的光景就一病不起,命归九泉。胡亥目睹了父亲由鲜活到死亡的全过程,这对于一位刚刚二十一岁的年轻人来说,太残酷了。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刺激的人才会有如此深的震撼。

由于秦二世把人生看得很悲观,赵高建议他居禁中处理朝政,可以说是正中下怀。

不上朝,仅在宫中和他最信任的老师一起处理朝政,这比起上朝听政,自然是又快捷又方便又省时又省力。和老师赵高商议朝政,没有了杂七杂八的议论,六根清净,赵高又善于阿从,所以,秦二世自然非常乐意这种方式。这等于取消了坐班制,变成弹性工作制,在家上班。秦二世何乐不为?

但是,这种决定朝政的方式从根本上斩断了大臣们和皇帝的联系,秦二世从此再也听不到大臣们的意见。这就为赵高控制秦二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最后说示高。秦二世在禁中就能处理天下万机,充分显示了皇帝的万能和高明。这明明是赵高给秦二世戴的高帽,但是,他就是喜欢这样的高帽。

赵高愚弄秦二世的第二个举措是断臂。

李斯是沙丘政变的支持者,也是秦二世一朝的中流砥柱。但是,秦二世不上朝之后,作为丞相的李斯见秦二世也非常不易。李斯只有到宫中通报,得到允许,才能见到皇帝。正是这一背景,断送了李斯的性命。因为赵高一方面诱使秦二世不和朝臣接触,一方面欺骗李斯让他在非常不恰当的时候求见秦二世,每每打断秦二世的兴致,惹得他大为恼火,他误以为李斯是有意在他寻欢作乐的时候给他添乱添堵。赵高就趁机向秦二世进谗言,导致李斯被杀。如果秦二世正常上朝,李斯完全有时间、有机会向秦二世进谏,李斯的悲剧也许不会因此引发。正是因为赵高隔绝了秦二世和朝臣甚至是丞相之间的联系,秦二世才会听信谗言,误杀李斯。杀了李斯,也就斩断了秦二世的左膀右臂,赵高代替李斯当了丞相,秦二世的死期才会迅速临近。

到秦二世杀尽了所有的兄弟姐妹,杀尽了所有的忠臣志士之时,秦二世自己的生死已经掌控在赵高手中了。秦二世的死期也就到了。

秦二世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他责备赵高处理关中“盗贼”不力。

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直接引发了秦末如火如荼的大规模民变。秦二世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

听闻天下大乱,秦二世施行鸵鸟政策。他根本不相信,更不愿听到四处民变的消息。所以,从关东来的使者报告说山东民变,他勃然大怒,直接把使者下到狱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的使者汲取了前人讲真话却锒铛入狱的教训。

所以,当秦二世再向使者问及山东状况时,使者们全都说了谎话,只是一些毛贼,各地的郡守把他们全都抓起来了,不值得皇上担心(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秦二世一听,乐坏了(上悦)。

最典型的人物是叔孙通。叔孙通是秦始皇的待诏博士,陈胜、吴广发动民变之后,使者迅速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秦二世。秦二世召集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卒攻城略地,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博士、儒生三十多人说,聚众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镇压。秦二世一听就火了。叔孙通走上前说,各位先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而为一,毁城池,销兵器。何况明主君临天下,还有完备的法令,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罢了,何足挂齿。郡守正在搜捕他们,并严加惩处,不值得忧虑(叔孙通前日: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秦二世一听,高兴地说,好啊。又问了一遍诸儒生,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秦二世下令,凡说是造反的一律洽罪,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独独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衣服,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退朝之后,一些儒生责问他,先生为什么只说讨好的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我几乎逃不出虎口!随后,得到赏赐的叔孙通立即逃离都城,辗转投奔几位“老板”,最后投靠了汉王刘邦,成为为刘邦手下的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