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3/16页)

“祢衡事件”发生后,曹操做了冷处理,没直接杀掉祢衡,而是把他派到荆州刘表处,所谓借刀杀人。但糊涂的刘表没中计,将其遣至江夏的黄祖处。一次,祢衡又发狂了,黄祖可不吃这一套,脾气暴躁的他,当场就把祢衡弄死了。

天下狂士多辩才,才华在舌头上,祢衡是典型的例子。

祢衡死这一年才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他是辩士,却未必是济世之才。

当然时代也没给他机会,而一个连机会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说是天才奇才?

这一点,祢衡和自以为是且每与曹操不同怀的杨修相似。所谓人以群分,祢衡是非常看重杨修的,他曾说:天下之才,唯有孔融和杨修而已。

无论如何,祢衡死了。

在江夏时,祢衡突有万千感慨,写就一篇《鹦鹉赋》,以笼中鹦鹉自比,只是苦于不能翱翔天空。

他想怎么翱翔?

总觉得这是个怀有小聪明的人,跟当时第一流谋士程昱、荀攸、郭嘉比差得远,更不用说跟作为谋略家的荀彧、司马懿、贾诩这样的人物比了。于是,他和被自己欣赏的杨修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纯正的鸡肋。

高贵乡公何在

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一个年轻的皇帝,不甘心受权臣摆弄,带领一帮残弱卫士做决死反击,最终血染长路。

司马懿在晚年奋起一击,发动“高平陵之变”,剪除了曹爽集团,控制了魏国政权。没多久,司马懿就去世了,长子司马师接着掌权,不久即废掉了魏帝曹芳,另立曹家子弟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师死,弟司马昭继之,为大将军,专魏国之政,代魏自立的欲望,迅速膨胀起来。

魏帝曹髦,年轻气盛,不堪被司马昭遥控和凌辱,召来三位姓王的大臣(这“三王”并非来自魏晋世族太原王氏或琅邪王氏):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玄学家王弼的父亲),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今我意已决,当讨伐之。”

少年皇帝要三位大臣帮助他诛杀司马昭。话一落地,三个人就吓得跪下了。

王经说:“陛下所想,臣自知之。但大将军经父兄盘桓,现持权已久,朝廷内外皆为之效命。而宫中力量微薄,如何能对抗?您这样做,为的是去疾,但结果只能是使病更厉害,祸上身矣!不可轻举妄动。”

王业张望左右,王沈则一言不发,他已经决定告密了。

从宫里出来后,王沈带着王业去将此事报告司马昭。王经则鄙视他们的行为,对着他们的背影,做了一番痛斥。

宫中的曹髦已经下了决心。

他是曹操曹孟德的后代,他觉得他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在烈焰中燃烧。他是大魏皇帝,他有自己的尊严。现在,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维护曹操的尊严,决定去死。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六月二日,一个闷热的早晨,下着雨,曹髦挥剑升辇。

他在宫中组织起了一支包括侍卫、宦官、童仆等在内的几百人的部队,开始了对司马昭的讨伐。这一定是以卵击石。但同时,也说明这位皇帝实在忍无可忍了。

司马昭听到报告后,首先是大惊,随后笑了。他重赏了王沈。后来,王沈与贾充、荀顗、王浑、裴秀、石苞、荀勖、陈骞、羊祜、郑冲、何曾并列开国功勋。

司马昭的首席幕僚贾充心领神会,带人出大将军府,直奔皇宫去收拾局面。

贾充时任中护军一职。中领军和中护军是魏晋时非常重要的两个职位,前者是三品官,后者是四品官。两者都执掌皇宫外禁军。其中,中护军一职,司马师担任过;中领军一职业,司马昭担任过。

现在,曹髦还没冲出洛阳皇宫,就被贾充的人马拦于南阙宫门下。此时,曹髦也豁出去了,挥剑就冲杀,称敢抵抗皇帝者,灭九族。贾充带的军队虽然都是精兵,但见皇帝怒了,一个个不敢近前,而步步后退。太子舍人成济见形势不妙,慌忙问贾充怎么办。

贾充沉思良久,慢慢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司马大将军养你等,就是为了今天之事。”

成济愣了一下,随即催马上前,一戈就把曹髦贯穿了。

魏帝曹髦被刺死在辇上,这一年他只有二十岁。权臣的部下在众目睽睽下把皇帝刺死,这样的场面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贾充虽然叫成济过去对付曹髦,当曹髦真的在上千双眼睛下被刺死后,贾充本人也有点傻了。再傀儡,那也是皇帝。所以,贾充也倒吸了口凉气。

但无论如何,皇帝死了,而且是被铁戈扎了个透心凉。

《晋书》记载:“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

《晋纪》:“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济曰:‘然。’乃抽戈犯跸。”

《魏末传》:“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倅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成济狠,是贾充狠,其实是司马昭狠。

曹髦之死让人想到曹操。孟德,三国时代多么伟大的人物!纵横四方,惧过谁?可他的后代,命运却如此悲惨。

皇帝被弑,魏国朝野震恐,就连蜀国和吴国都大吃一惊:这司马昭,真做得出来。

曹髦被弑后,太傅司马孚第一个跑来抚尸痛哭。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昭的叔叔。

与此同时,侍中陈泰也来了。陈泰是陈群之子,颍川长者陈寔的曾孙,跟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是儿时的玩伴。司马懿剪除曹爽集团时,他站在司马家这边,奉劝曹爽放弃反抗。

得知皇帝被杀,其他大臣本来都不敢吱声,因为不知道司马昭接下来会怎么做。

现在,看到司马孚和陈泰去哭了,于是有胆量的也来了。在舆论压力下,司马昭也有点坐不住了,担心激起大规模的反抗风潮,便也跑到南门下。

现场一片混乱。

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这样记载:“帝之崩也,太傅司马孚、尚书右仆射陈泰枕帝尸于股,号哭尽哀。时大将军入于禁中,泰见之悲恸,大将军亦对之泣,谓曰:‘玄伯,其如我何?’泰曰:‘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大将军久之曰:‘卿更思其他。’泰曰:‘岂可使泰复发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