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品人识鉴(第2/7页)

于是,出现了黄宪、郭泰和徐穉为代表的“汉末三隐”。

黄宪累世贫困,但学识、德行极高,名重一时。很多名士见了黄宪,都“茫然有所失”,除了郭泰的赞美外,名士周子居亦说:“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时陈蕃为太尉,以征召天下高士为己任,曾站于朝堂上叹道:“假如黄叔度在此堂上,吾不敢先佩印绶矣!”陈蕃,东汉后期天下士人的领袖,仍有此语,可见黄宪名气之大。

实际上,当时黄宪既没说过倾世之言,更未过济世之事,但却仍名播天下,这正是隐士最诡秘也最神奇的地方。

在东汉后期的三隐中,郭泰居北地,黄宪居中原,南方的隐逸代表,则是徐穉。

唐代王勃在千古一赋《滕王阁序》中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徐孺即徐穉,也就是受到陈蕃礼遇的那位。

徐穉博览群书,无所不通,但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对时局的判断,所以坚持不仕,拒绝了陈蕃的出山邀请。

但陈蕃回到朝廷工作后仍向皇帝推荐了徐穉:“我见豫章隐士徐穉、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都是高德之士,为世人所知,如果请他们出山,出任三公,将是国之大幸。”

桓帝下诏征五位隐士入朝,但没有一个肯出山。

徐穉在山中读书、耕种、自食其力,在其影响下,当地民风淳朴清正,世所罕见。这是隐士的力量。

徐穉虽然守志隐逸,但心中不忘那些推举过自己的人。

在陈蕃来之前,太尉黄琼已举荐过他了;后黄琼去世,徐穉从江西徒步赶往江夏吊唁,因为身上没盘缠,所以一路以给人磨镜子挣出路费。

在江夏,参加葬礼的名士很多,包括郭泰。

但徐穉哭完就走,郭泰叫人追赶,谈到东汉时局,徐穉告诉来人:“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将倾,非一绳可以维系。”

及至郭泰的母亲去世,徐穉又千里迢迢地从江西赶往山西。古代时这一路上经历多少磨难,是可想而知的。到了山西,徐穉在郭母墓前放了一束春草,并未见郭泰而返回南方。

刘备如何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关于刘备,无须多说,他的仁慈,他的虚伪,他的重哥们儿义气,他的时而流露的诡计。这里说的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而不是《三国志》里的。

在这里,曹操问裴潜:“你当年与刘备在荆州刘表手下共事,觉得刘备的才能如何?”

裴潜,字文行,同样来自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是裴秀的父亲。初投刘表,及至曹操下荆州,裴潜入其幕,后累至尚书令,成为朝廷重臣。在世之时,他以清正廉洁著称;同时,又善品人。正因如此,遂有曹公之问。

裴潜是怎么回答的?

裴潜说:“我觉得吧,如果让刘备据中原京城之地,他未必能进行有效治理,只能把事搞砸了;但如果让他把守边关险地,倒有可能成为一方霸主。”

曹操抚掌大笑。

说到刘备,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年轻时靠卖鞋为生,一下子碰到黄巾之乱,趁机找了两个帮手,以镇压起义为契机,又打出皇叔的名号,一举闯进三国大时代。

《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写成了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特长就是仁慈加上讲义气,同时还不怕麻烦,三顾茅庐请出个诸葛亮,随后一切都靠军师了。后来,为了给两个弟弟报仇,在彝陵被陆逊打败,最后死于白帝城。

小说的作者之所以削弱刘备的能力,显然是为了突出已近乎“妖”的诸葛军师。

但是,天下三分有其一,刘备当然不是纸糊的。而且,关键的入蜀之役是刘备自己打的,诸葛亮虽也发挥了作用,但总的来说只是小打小闹。曹操已算雄杰,赞赏之人不多,但仍称刘备为英雄,周瑜则称之为枭雄,可见刘备还是很有才华的。

本条中,裴潜虽没有给刘备一个更高的评价,但也没有否定刘备,其评价正好点出了后来的事实:刘备无力在中原发展,只好往西南伸触角,最后倒也算是一方霸主。

说到刘备之蜀国,其最后结果是公平的。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弄了个皇叔当当,并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乍一看会觉得:呀,您是正根儿,大家都跟您混了。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那段,也着重提到了汉朝的正统性,指责王朗身为汉臣,不应助曹篡汉。其实人家王朗说得才对,汉朝气数已尽,天总是要变的。换句话说,在当时,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已经没号召力了。

在那个必将垂青于新天地的时代,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刘备都不占。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国家只能早早被灭,他也只能做到裴潜所说的“一方之主”。

孔明啊孔明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东晋时,中书令诸葛恢跟王导各谈家族的荣耀。

因为两个家族都来自琅邪郡,一个是琅邪阳都,一个是琅邪临沂。王家虽是东晋首席,但跟资格老的诸葛家比,仍算是新出门户:“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王导说:“自是王家厉害,当今天下,都称‘王、葛’,而不称‘葛、王’,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诸葛恢到底是诸葛家的后人,聪明且口才好,跟了句:“王丞相,你的意思是排在前头的就一定优秀?”

王导点头:“当然。”

诸葛恢说:“据我所知,谈到马和驴,天下人都称‘驴马’,而不称‘马驴’。驴排在马的前头,难道驴胜过马?”

诸葛恢钻了逻辑的空子,他先设下一个定式,令王导承认,然后又于逻辑上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但无论如何,诸葛家在三国时代,属于第一流的名门大族,三兄弟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分别在吴、蜀、魏三国为高官,诸葛诞在魏国为扬州刺史、征东大将军;诸葛瑾在吴国为大将军,领豫州牧;最显赫的当然是蜀相诸葛亮。

有此辉煌前辈,诸葛恢自然不会在王家面前低头:与诸葛家比起来,你们王家算什么?一个诸葛亮就顶你们家族一捆人吧?所以诸葛恢的骄傲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