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0章 引导舆论(第2/3页)

不得不说,季氏一族的倒戈,令三桓声势大增,亦使鲁王公输磐大为震怒。

他很是震怒,季叔才刚刚过世,季氏一族便立刻倒戈,并且,三桓也立刻对他王室发难。

鉴于敌强我弱的局势,鲁国公输磐立刻就想到了窃取薛城的桓虎。

诚然,桓虎是一头恶虎,但目前的局势,唯有这头恶虎,才能吞掉三桓这三头养不熟的恶狼。

而三桓,显然也猜到了王室如今唯一的仰仗就只有桓虎,因此,叫倒戈的季武领兵驻扎在曲阜与薛城之间,截断道路、封锁消息。

可即便如此,鲁王公输磐的使者还是艰难地来到了薛城,向桓虎求援勤王。

得知此事后,陈狩找到了桓虎,问后者道:“听闻鲁王派人求援,你准备几时动身?”

此时,桓虎正刚刚从他一干妻妾中脱身,赤裸着身体接见了陈狩,闻言笑着说道:“急什么?眼下还非是你我动手的时机。”

陈狩跟在桓虎身边多时,当然知道桓虎的勃勃野心,闻言皱眉说道:“你莫非是要借刀杀人?”

“哈哈哈哈。”桓虎哈哈大笑,舔着嘴唇说道:“我可是鲁国的英雄,岂会做出那样的事?”

虽然他矢口否认,但事实上,他还真是那么想的。

在桓虎看来,眼下三桓气势正盛,他此时插手干涉,虽然能帮助王室击败三桓,但这对于他而言,又有几分利益呢?不若等到三桓击败了王室,甚至是放黜了王室后,他这位鲁国的英雄,再以大义之名出兵勤王,到那时,王室不再、三桓不再,而他桓虎,便能成为鲁国真正的主人。

就在他哈哈大笑之际,忽然有士卒来报:“将军,府外有一伙人前来拜访,其中一人,自称‘公孙氏’……”

“公孙氏?”桓虎愣了愣,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随即嘿嘿怪笑道:“这可真是有意思了……有请!”

陈狩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桓虎的住所,又回到了城楼,在无人的角落,细细翻阅着怀中那本《轶谈》。

父亲求仁得仁、终能名留青史,陈狩对魏国那份怨气,也随之消散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对自己未来的茫然。

他所跟随的桓虎,野心勃勃,仍在为窃取鲁国、成为鲁国的主人而努力,但陈狩对此却毫无兴趣,事实上他之所以跟随着桓虎,也只是因为他并没有其他的去处而已——毕竟他当年曾恩将仇报地袭击了魏王赵润的宗卫长沈彧,导致沈彧手腕受创,随后,又接受了桓虎的搭救,从商水县的监牢中逃脱,从此成为魏国通缉的要犯。

这才是根本,其次才涉及到桓虎的个人魅力。

“沈彧……”

合上手中的《轶谈》,陈狩走到城墙上,放眼望向滕城方向。

滕城那边,原本属于北亳军领袖向軱复辟的宋国,而如今,这座城池已经成为魏国的领土。

而微山湖,亦成为魏国湖陵水军操练战船、士卒的场所。

一想到魏国湖陵水军,陈狩心中便想起了一个人,正是他有所亏欠的沈彧。

其实在去年的时候,当沈彧受魏王赵润的命令,出任湖陵水军的统帅时,陈狩亦有所耳闻。

尽管他这些年都在关注沈彧,想知道沈彧当年手上的伤势是否痊愈等等,但得知沈彧抵达湖陵后,他却不敢前往拜会——他有胆量孤身行刺平舆君熊琥,却没有勇气单独面见沈彧,大概是他心中的愧疚所致。

“待杀了平舆君熊琥,再去向那沈彧负罪吧,将性命还给他,了却这场恩怨。”

陈狩暗暗想道。

但是,如何杀平舆君熊琥呢?

要知道,自从暘城君熊拓成为楚王之后,平舆君熊琥水涨船高,取代了前三天柱之一“邸阳君熊商”的地位,成为了楚国的新三天柱之一,并且,受楚王熊拓之名督慑整个楚西。

毫不夸张地说,在如今的楚国,平舆君熊琥乃是王下第一重臣,尽管论官职不及丞相溧阳君熊盛,但就实权、尤其是兵权而言,能少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想要行刺这样一位手握兵权的楚国重臣,若陈狩单凭一己之勇,怕是有去无回。

因此,他也再等待,等待有朝一日手刃仇敌的机会。

而与此同时,魏国的《轶谈》,亦已传播到齐国,率先在临淄泛滥。

平心而论,在魏国的这本《轶谈》中,倒是少有抹黑齐国的事,甚至于已过世的齐王吕僖,也被作为正面人物记载于书中,成为明君的表率,不像韩国,似靳黈、司马尚、暴鸢等将领,几乎都作为反面人物出现在书中,接二连三地被魏忌、赵宣、赵疆、姜鄙、伍忌等魏国将领击败。

尤其是前代郡守剧辛,小说家周初非常直白地揭露了剧辛当年企图屠城山阳县的丑恶面貌,极大地影响了韩国以及韩将的整体风评。

可即便魏国已“高抬贵手”,但齐国似田耽、田武等将领,还是对这本《轶谈》很不满意,原因就在于这本书过于吹嘘魏国的将领。

似魏公子润、禹王赵佲、司马安、韶虎、伍忌、姜鄙这些魏将也就算了,毕竟这些位确实是非常了不得的名将或者勇将,可是,居然连百里跋、徐殷、朱亥、周奎、蔡擒虎都要吹嘘一番,这就未免有点过了——在田耽看来,这些魏将充其量只是合格的将领,根本谈不上什么名将。

更让田耽不渝的是,这本《轶谈》,居然没有记载他堂堂田耽的事迹。

开什么玩笑,他田耽,那可是能与魏公子润一较高下的齐国名将啊!

相比较田耽的牢骚与抱怨,齐国左相赵昭、右相田讳以及士卿管重、鲍叔等人倒是看得很透彻:魏国并非单单只忽略了田耽,事实上,像韩国的雁门守李睦、北燕守乐弈这两位足以与魏公子润一较高下的名将,魏国也刻意忽略了,根本未曾提及这两人。

至于原因,不言而喻。

“素来为人所轻视的小说家,居然还有这等威力……”

翻阅着这本《轶谈》,右相田讳感慨地说道。

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看不起小说家,认为小说家不配称之为“一门学术”,唯独魏王赵润眼光独到,拾起了被人所看不起的小说家,使小说家得以被魏国所用。

而如今的情况是,小说家的这本《轶谈》,风靡整个中原,一些说书先生,更是直接摘取《轶谈》书中的片段,变相地再次提高了魏国知名度。

就比如魏将司马安,这位派驻河西郡的魏将,就因为一则“百羊灭敌”的故事,名声传到了齐国,就连齐国的年轻人们,亦对这位魏国名将耳熟能详,使得司马安在齐国的名气,甚至于渐渐盖过田耽、田讳、田武、仲孙胜、东郭昴、闾丘泰、纪宓、邹忌等本土的将领,这简直匪夷所思——一部杂书而已,竟有这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