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2/3页)

于是,索飞春离开江宁后,便一路打听着李纲的行踪,亦经由泗上来到了应天府。

进城的时间是那日的正午。索飞春先寻下榻处歇息了半晌,傍晚时出来在一家小饭铺吃了晚饭。就在饭后信步街头时,她看到了从酒楼里走出来的危国祥。这事说是巧合,也不能完全归于巧合,因为毕竟索飞春与危国祥前来应天府的目的,都是要去找李纲,这便存在着发生遭遇的可能。其实世上的许多巧合事件背后,都是包含着必然性的。而巧合现象出现与否,只不过是个概率问题。危国祥两次欲行刺李纲,都碰巧撞到了索飞春的枪口上,只能怨他的运气太不济。百分之一的概率,让他百分之百地赶上了。

当时天色已晚,距离又较远,索飞春看得不十分真切。但那已经为索飞春所熟记的身形步态,却还是立刻引起了她的注意。父亲之死与危国祥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索飞春心里,危国祥就是她的杀父仇人。她正愁着不知向何处去寻这厮讨还血债呢,现在发现了疑踪,岂能轻易放过。她便悄悄地尾随其后而去。

待到危国祥翻墙跃入李纲府院时,索飞春不但完全确认了其人,同时也豁然醒悟了这厮来此是欲做什么勾当。于是她也连忙越墙进院,循声赶去,恰好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李纲。

危国祥并不知道索天雄已长眠于江宁,他回头看到索飞春,骇然以为索天雄亦必然在此,这父女俩联手收拾他,还不是小菜一碟嘛。这个错误判断登时唬得危国祥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他根本无心应战,急忙飞起一脚踢翻条案,趁着烛灭屋黑,就地一滚,逃出房门后,撒丫子便向院外狂窜。

但是这时动静已经闹大,四面八方俱响起了惊心动魄的拿贼之声。

当危国祥魂不守舍地夺路冲到前街时,不仅府里的卫兵皆随着索飞春紧追上来,驻扎在外面铺房里的兵丁亦执戈而出,阻住了去路。危国祥在恐慌中前后招架不迭,顷刻间身上便连中数刀。他咬牙切齿地狂号一声,正欲疯狂地作困兽斗,早有一把利剑从背后刺去,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后心。及至李纲匆匆赶到现场,这厮已经呜呼哀哉。

李纲似觉刺客面熟,就着灯笼的光亮细加辨认,甚是惊异地认出,这个人居然是那个曾经与他数度打过交道的作恶多端的汴京捕头。却是遗憾没能拿到活口,没法从他口中问出作案缘由了。

李纲命卫兵将尸首拖至一间柴棚暂存,俟天明唤仵作及地方官员来做过验查后,再拉出城去埋掉。而后他方才得暇转身,去找那救命恩公致谢。这一下李纲的惊异更甚,他万万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一年前与其父一起神秘地消失了踪影的索飞春。

她怎么会与危国祥同时出现在这里?李纲立时感到,这意外重逢的背后必有故事。而索飞春那盈盈泪眼和欲言又止的表情,也告诉了李纲,她突然现身此地,是有重大隐情。

当街不是说话处,李纲即请索飞春进府叙谈,并命卫兵加强警戒,不许任何人靠近他的书房。其实不用他吩咐,这时卫兵们也不敢掉以轻心了。他们在府院内外都增加了固定哨和游动哨,还在书房门外专设了一道岗。是夜,除老仆胡长庚进去送过两趟茶水,再无人越雷池一步。

索飞春刚随李纲走进书房,大雨便伴着雷声倾盆而下。霎时间风雨雷电交相逞威,大有涤尽世间万物污浊之势。

就在这雄壮狂烈的天然交响曲中,李纲与索飞春对坐于灯下,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们的密谈。狂风暴雨整整肆虐了一宿,他们的密谈也一直持续到黎明。密谈的内容外人概莫可知,而这个风雨交加的神秘长夜,则成了李纲与索飞春皆终生难忘的一夜。

清晨用过早餐,李纲要去都堂办公,就吩咐胡长庚收拾客房且让索飞春歇下。索飞春在昨夜的谈话中没有言及她今后的去处,李纲忖着这姑娘无依无靠,从此将漂泊无着,不能不为她的生活作些着想。只是索飞春若是男儿,李纲无论做何安排,都是举手之劳。然而她是个姑娘,又是这么一个极为与众不同的姑娘,安排起来便没有那么便当了。这事一时尚未想好,只好回头再做斟酌。

由于一夜未睡,心神困顿,加之与索飞春的竟夜长谈,亦大有沉下心来认真咀嚼一番的必要,所以李纲本想处理半日公务,便提前打道回府。可是他往都堂里面一坐,立马便身不由己了。各类公文目不暇接,各部官吏往来不绝,举凡立朝纲、修军政、御夷寇、销盗贼、裕财源、宽民力、改弊法、省冗官等朝政要务,无论轻重缓急,几乎事事全要他来操心。也不知道黄潜善、汪伯彦那两个所谓执政,一天到晚除了围在赵构身边溜须拍马,还能干点什么正事。幸得许翰经李纲推荐,业已就任尚书右丞,帮他分担了部分政务。但新政初立,体统混乱,许多的麻烦事还是得由他亲自过问排解才行。

这样忙来忙去,一天的光景便在不知不觉中倏忽而过。

黄昏时分,李纲带着一身的疲惫返回住所,方知索飞春已在两个时辰前告辞而去。临行前留有一封书信,托付老仆胡长庚亲手转交于他。

李纲闻讯,先是一怔,转念一想,也便释然。飘忽不定,来去无踪,正是江湖侠客惯有的行事风格。李纲忽然醒悟过来,他是太小觑了索飞春。作为惯于浪迹天涯的江湖豪杰索天雄的女儿,她自会有其独特的立身之本。她的生活,其实是无须旁人帮助谋划,也是旁人所谋划不了的。

然而尽管如此,乍闻索飞春杳然而去,一种浓重的惦念牵挂乃至怅然若失之感,还是不由自主地涌满了李纲的心头。而此情是何来由,一时也难厘清。

对于索飞春的留书,李纲在反复阅过后付之一炬。他不是不想保留它,而是不能保留它。

留书的内容如下:

李大人:昨蒙赐谈通宵,飞春夙愿已足。今日不辞而别,敬乞鉴原为感。飞春以为,李大人与家父,均堪称当世英雄。所憾者,双雄志虽同而道不合,既知心却难携手也。家父事业未竟,后继必定有人。李大人忠心保国,是为中流砥柱。然皎者易污,刚者易折,前车之鉴,不可不察。试问李大人,若是自身不保,则又如何保国?任重途艰,恭望珍重。伏维朗照,不尽缕衷。民女索飞春敬上。

这样的一封书信,若是落到朝廷手上,无疑就是一篇明目张胆的策反书,李纲哪敢留下这个把柄。不过信是烧了,但信里的话,却是一字不差地刻在了李纲的脑海中。时隔多年后,他仍然能够完整地将它背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