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起始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6)(第2/4页)

长平之战以秦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终,随军记者在战后总结了白起将军的战略战术,一致认定白起在长平之战里,充分展示了他超越时代的作战思想,这是他能够胜利的关键。此战中用切断粮草的方式,打持久消耗战,这是白起的发明创造。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符合现代军事提倡的歼灭战思想。

毫不客气地说,白起的作战技巧,在战国时期引领了当时的战争发展水平。他懂得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打击敌人。在这一作战思想的正确指引下,长平之战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白起长平一战成名,战后回国被邀到处演讲、做报告。人们知道了白起坑杀40万赵国士兵的事,这种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做法受到人们的抨击与责难。白起每次回应这个问题时都这样回答:安邦不怕伤天理,定国何惧绝子孙。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用40万条生命提高了自己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有人分析白起是不是有暴力倾向,也有人传言白起是变态狂魔,种种猜测白起都置之不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是人,不是神仙,造这么大的孽,想想都要做噩梦,可他冒着失眠的危险这么做,实在是无奈之举。

有研究认为,白起坑杀40万人是有充足理由的。杀了这些人赵国军事力量就彻底毁灭了;秦国实在没有能力多养活这40万张嘴。白起为了减轻秦国百姓的负担,只有让他们跟阎王爷混饭吃去了;另外赵国士兵投降没有诚意,这些人不会为秦国效力,特殊情况下反而会成为恐怖分子。

虽然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在领导面前谦虚一点、谨慎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白起可能还不懂得细节决定成败之理,长平之战后,白起言行受到了秦昭襄王的注意,他的一些作为被领导认为是危险举动,遭受了领导的猜忌。

秦昭襄王是个开拓性的人才,他组织并领导的长平之战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战役,此战一举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军事力量,确保了秦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作为世界战争史上都难得一见的规模宏大的歼灭战,长平之战被光荣载入历史。

白起一声令下40多万赵国将士去阎王那儿当兵去了,对赵国来说,白起的举动简直是毫无人性,失去了军事依仗,赵国已经没有了生存的自主权。白起似乎是世界大同的追求者,不但没有同情赵国,反而向秦昭襄王主动请战,准备将赵国从战国的版图上彻底抹去,从而解救赵国百姓于水火之中。

应该说,白起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他完全是称职的,他的确正确分析了军事形势,只要秦军一鼓作气,很快就可以把赵国拿下。这也可以理解为战斗是一个军人的天职,取得辉煌的战斗成绩,更是每一个优秀军人的梦想。可白起显然不是搞政治的材料,面对白起的风光与战功,秦昭襄王心里有了小九九。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取得的骄人战绩太过耀眼,完全做到了传说中的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作为一位资深的成熟国君,他早已经学会争霸天下不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全盘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为了能主持好大秦工作,自己付出的努力常人难以想象,可现在在白起身上秦昭襄王感觉到了一丝危险气息。

白起真是太牛了,战争中的胜利让他的威望空前提高,他已经控制了秦国军队的实际领导权,根据白起的远大宏伟蓝图,如果让他占领了赵国,他就有了赵国这个控制实体。从理论上讲,他就有可能拥兵自重,另起炉灶。玩了一辈子政治的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以白起的能力和感召力,如果不加控制是会出问题的。

领导有了烦恼,马上急领导所急,不动声色地为领导分忧,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秘书。范雎作为秦昭襄王的贴身秘书,当然明白这一道理。白起要求灭亡赵国时,他马上跳了出来,声援秦昭襄王,反对白起。要说人就是不能太聪明,太聪明容易做坏事。范雎是聪明人,所以来到秦国后干了许多缺德事,结果日后遭到了报应。

范雎和秦昭襄王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经过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他比秦昭襄王肚里的蛔虫都更了解秦昭襄王。这次秦昭襄王迟迟不下令让白起攻赵的原因,他已经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下一步就是利用此事进一步拉近和领导的关系了。

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有私欲,范雎是正常的聪明人,私欲更强,领导秦昭襄王不愿意让白起攻赵,出于私心他本人更不愿意白起接着攻打赵国。原因很简单,白起对于秦昭襄王的威胁还停留在可能的阶段。但是对范雎的威胁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了。谁让白起成名之后的出场费比自己要高呢!

白起成功令范雎担忧,害怕影响自己的地位。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所以范雎决定要把白起搞掉。自公元前259年起,白起的军队一直磨刀霍霍,准备进攻邯郸,无奈一直没有等到秦王的出兵令。得知是范雎进言不让出兵,白起对他恨之入骨。

其实原本白起和范雎是一对好朋友,二人共同伺候领导,两人相安无事,领导也非常满意,他们经常作为友好典范受到表彰。但是长平之战的胜利,打破了这种平衡,白起因为军功,在领导和群众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范雎。

在利益面前,范雎二话没说,抄家伙就朝白起打去。可范雎知道,如果随便就当众阻止白起为国争光的正当请求,那会死得很难堪的,必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秦昭襄王是这样想的,范雎更是这么策划的。

作为秦国当时最红火的政治家,范雎在朝会上对秦昭襄王说:“我尊敬的大王,赵国现在绝不可灭。”秦昭襄王一听范雎这么说,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呀,心想:还是范雎深知我心,如果他能想出歪点子阻止白起,找机会还可以再重用。不过秦昭襄王却当众斥责范雎一顿,说他不能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方向。

范雎为秦昭襄王想法解忧,却遭到了训斥,不过范雎并不生气,他就是要给秦昭襄王虚伪一把的机会,现在看秦昭襄王表演已经到位了,便说出自己的理由:“长平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战争的受害者是老百姓呀。现在所有的外汇储备、粮食储备都出现赤字,如再战,百姓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范雎为了阻止白起进攻赵国,一转眼成了关注民生的理论家,把秦国老百姓的凄惨生活状况夸张地描述一下,朝会中的大臣很纳闷,却把秦昭襄王乐坏了,于是命令:本来根据赵国表现,应该灭了他,可为了百姓的福祉,算了,让白起带部队回来休整。秦昭襄王和范雎拿百姓作借口,终于成功解除了白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