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皇甫嵩:机具想象力的名将(二)(第3/3页)

针对这一点,皇甫嵩在教导皇甫郦与张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两军的胶持对峙,吃亏的绝对不是他们美阳。

毕竟美阳兵吃的粮食是直接从雒阳运来的,而羌兵们所吃的粮食,那可是从遥远的金城、武威运过来的。战争的时间拖得越长,韩遂军输运粮草的后勤军就越疲惫,再加上新任的凉州刺史耿鄙,汉阳太守傅燮、护羌校尉夏育与老将盖勋,这四位当地长官已经组织兵马在韩遂大军的后方展开堵截,一旦韩遂大军的后勤环节出现问题,整支羌兵空有近十万之数都难逃覆灭之险。

“皇甫义真这是在等,等一个最佳的出击时机!”

董卓作为多年追着皇甫嵩脚步的劲敌,那是最了解皇甫嵩不过的。

“皇甫义真要么不出击,出则必倾巢而动,一记封喉,别看那韩遂目前手底下还捏着近十万羌兵,那不顶用。韩遂拖得越久,就越发对他不利,说不准……十万羌兵没几个能活着回去。”

听着董卓那轻描淡写的描述,张煌不由地想到了颍川黄巾与渠帅波才。

记得那个时候,皇甫嵩也是像现在这样静静等待着最佳的机会,待他全军而动时,数万颍川黄巾精锐竟于一夜之间覆灭,全军覆没。

“将会重复长社之战么?韩遂,也要步波才的后尘?”

张煌长长叹了口气。

不得不说这些日子里他在皇甫嵩身边学到了很多,而这,恰恰使得他对皇甫嵩的感觉变得愈发的复杂。

长社、汝南等地的京观,那些奉皇甫嵩之命由黄巾义士的头颅所堆砌的京观。

张煌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去亲口询问皇甫嵩,询问他当时为何要下令那么做。

如果是在以往,问不问都没有什么必要,毕竟张煌那时对皇甫嵩仅仅只是好奇,而作为黄巾军的最高统帅,张煌有义务为那些尊称他为小天师的黄巾义士们向皇甫嵩讨回这笔债,区别仅在于张煌不屑于用刺杀来害死这位惊才绝艳的名帅,更倾向于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打败他。

可随着皇甫嵩将他多年来的作战经验加以传授,张煌逐渐感到了这种恩惠所带来的某种负面情绪,那就是他越来越想当面问一问皇甫嵩,仿佛得不到回答他就一辈子难以安心。

这种情绪,就叫做纠结。

或者说,恩怨难分。

最终,皇甫嵩也没真正等到最佳的出击机会。

正所谓天意如刀、难以预测,就在皇甫嵩耐心等待着韩遂麾下羌军自行瓦解,好一鼓作气全歼这支外侵的军队时,意外发生了。

十一月,一颗“星辰”从天空坠落,坠入了韩遂的羌营。

当夜,羌营火光大起,董卓见时机不可失,当即带着张煌夜袭羌营。

乍一看,似乎是上天对羌不利,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那近十万羌兵至少有大半凭此能够活下来。

因为正是这个契机,使得韩遂终于下定决定从美阳撤军,否则,如董卓所预测的,恐怕不会有几个羌人能活着返回故乡。

这一仗,董卓终究还是没能如愿大放光彩,因为皇甫嵩的用兵实在是令人嗟叹。

难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