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功臣外放

在李隆基出手整治贵戚和外戚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和他曾经并肩战斗的那些手下功臣,由于这些功臣的通力协作,李隆基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权力。事实证明,与先前的所有皇帝一样,李隆基也没有摆脱整治功臣的宿命。

李隆基的功臣们虽然是一个团队,但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可以将这些人纵向的划分成两个部分,他的功臣们可以分为第一梯队功臣和第二梯队功臣。

第一梯队功臣顾名思义就是在唐隆政变和诛灭太平公主集团中,与李隆基并肩作战,为他冲锋在前的人,例如刘幽求、钟绍京、王毛仲、葛福顺等人。

而第二梯队功臣与第一梯队功臣相比,显然他们的功劳略逊一筹,因为他们没有经历刀光剑影的血拼,例如陆象先、郭元振和魏知古;这些人虽然没有在李隆基发动政变时,与他并肩作战,但他们确实是支持李隆基的,例如陆象先在太平公主扬言废掉李隆基的时候,就率先站出来反对。

面对这两个梯队的功臣集团,一心想开创盛世局面的李隆基,必须要对现有的班子进行调整,因为有的人依据自己的能力来看,已经完成了使命,如果继续留在朝廷,则是人浮于事。

综合两个梯队的功臣所立的功劳以及个人能力来看,李隆基决定首先从第二梯队的人开始入手。

不过李隆基延续了他的高祖李世民的优良传统,对于功臣没有赶紧杀绝,而是采取了外放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也是唐朝自建国以来对待政变功臣一贯采取的方式。

第一个进入李隆基法眼的便是陆象先!

李隆基不会忘记曾经在太平公主扬言废掉自己的时候,陆象先站出来反对所表现出来勇气,可是对于眼下的朝廷,以陆象先的能力而言,似乎并不符合李隆基的用人标准,如果这个帝国继续慢条斯理的前进,陆象先一定会是个合格的宰相,但李隆基却是要让它加速前进,陆象先显然跟不上速度。

坦白的说,陆象先是个好人,更是个有骨气的人。李隆基曾经评价过他说:“天气寒冷才知松柏不凋,先生您做到了。”

可是帝国要想加速前进,虽然需要陆象先这样的好人,但更需要有魄力的人!

所以,李隆基权衡再三,决定罢免陆象先的宰相职务,改任益州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

对于陆象先而言,这是个合适的官职。

事实证明,陆象先虽然不是做宰相的材料,但却是个合格的地方官。据史书记载,在陆象先担任益州长史的日子里,将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条,主张宽仁施政,与民生息。并且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此看来,陆象先也是个心胸豁达之人,所以李隆基在罢免他职务的时候,并没有采取太多的策略技巧,因为他知道对于陆象先这样的人,只需要给出最终的结果!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七十一岁的陆象先病故在益州,李隆基赐谥号为“文贞”。

在我看来,“文“乃温润平和之意,“贞”乃正气凛然之意。这个谥号的确很准确的总结了陆象先的一生。

在陆象先被罢免之后,第二个进入李隆基法眼的便是时任兵部尚书的郭元振。

郭元振虽然很有能力,也曾支持过李隆基,但在李隆基看来,郭元振的立场并不坚定。因为在唐隆政变时,当李旦登上承天门楼时,身边的护卫就是郭元振,保卫李旦并没有错,但这也就意味着,在当时来讲,郭元振并不是李隆基一派的人。

这样的人担任兵部尚书,李隆基显然并不放心!

在他看来,郭元振时任兵部尚书,而且是历经武周、中宗及太上皇李旦和自己这一朝的四朝元老,而且曾经征讨突厥立下战功,对于其资历显然比陆象先要老很多,所以与处理陆象先不同的是,怎样处理好郭元振的问题,则是李隆基需要认真思考的。对于这样的人,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否则很难服众。

很快,他等到了这个机会。

在太平公主被赐死的三个月后,李隆基在骊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参加阅兵的约有20万人,当时光是旌旗就前后绵延将近20余里。

而这次阅兵仪式的总负责人就是兵部尚书郭元振。

最初当李隆基看着壮观的行军队伍从自己身边走过时,脸上不时的露出微笑。显然他对这次阅兵仪式感到满意,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脸上逐渐开始阴云密布。

“怎么越来越乱?”李隆基问身边的郭元振。

“这……”,郭元振一时语塞!

沉默片刻,李隆基厉声说道:“军容不整,兵部尚书罪不可赦!来人将郭元振绑于帅旗之下立即斩首!”

顷刻间,没等郭元振有任何反应,兵士已将他绑到到了帅旗之下!

此时站在另一边的刘幽求和张说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

“陛下!郭元振虽有疏忽,但念他曾有功于社稷,还请陛下开恩!”刘幽求立即跪在地上说道。

“臣也以为郭元振四朝元老,如果就此杀掉,恐怕不是吉兆啊!”张说跟着说道。

“那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着兵部尚书郭元振玩忽职守,致使本次阅兵混乱不堪,念在有功于社稷,免去死罪,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按说事情到此也就可以结束了,罢免郭元振的目的已经达到,李隆基可以就此收手,但显然李隆基还想做的更加精致,因为他知道大臣们都是猴精,他不想让然看出来自己只是在找郭元振的茬,所以他又制定本次阅兵仪式军礼内容的,时任给事中唐绍也绑到了帅旗之下!

李隆基本以为这一次还会有人站出来求情,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人出手的速度比求情的人张嘴说话的速度还要快。

这个人就是金吾卫将军李邈。

只见这位仁兄在兵士刚刚将唐绍绑好后,猛然间抽出佩刀,一刀砍下了唐绍的脑袋。

李隆基惊呆了!

臭小子!左右也轮不到你啊!

可是,李隆基实在没法再说出什么,只能牙掉了往肚子里咽。唐绍被杀算是个意外事件,幸好郭元振的命保住了,不久之后李隆基将下了一道诏书:“李邈免去所有官职,回家永不录用!”

马屁没拍好,拍到了马蹄子上!

郭元振就这样被李隆基兵不血刃的贬到了新州,要说李隆基还是时刻没有忘记他的曾经的功劳,在郭元振到达新州不久后,李隆基准备启用他为饶州司马,可是就在前往饶州的路上,郭元振郁郁而终。

我们都能看的出来,李隆基本心并没有想杀掉郭元振,而那次阅兵仪式是否真的军容不整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切其实都是皇帝陛下说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