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璟时代

1、刚正并亲切的宰相

姚崇卸任后,他的职位由并肩战斗多年的老战友宋璟接替。在所有人看来,姚崇之后,宋璟是最合适的继任者,因为两个人的施政理念相同,个人才能不相上下,并且资历相当。唯一有所区别的就是宋璟比姚崇更加耿直。

冷落过张易之和张昌宗;对抗过武三思;得罪过太平公主;从宋璟曾经的一系列轨迹来看,他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直”字。

正是因为一身正气,宋璟虽然屡次遭到贬黜,然而又屡次获得升迁,直到他接替姚崇成为宰相后,宋璟逐渐迈向了他人生辉煌顶点。

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在姚崇的推荐下,宋璟从遥远的广州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自从和姚崇共同上疏请求李旦外放太平公主而被贬后,宋璟的官职屡次变更,在重新回到长安之前,他的官职是广州都督。心胸开阔的宋璟并没有因为外贬而心灰意冷,反而无论到哪个地方全都政绩出色,例如在广州为了使当地的百姓避免火灾的困扰,宋璟亲自教百姓们烧瓦代竹茅盖房,以避火灾。

事实证明,宋璟的努力的确没有白费,李隆基在看到姚崇推荐后,立即将他召回了长安,因为他知道姚崇推荐宋璟是有道理的,况且宋璟也和姚崇一样是当年名副其实的太子党。

最关键的是,在宋璟的身上,李隆基看到了当年魏徵的影子。

前边我们说过,贞观之治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吏治清明的时代之一,与当时李世民倡导的诤谏之风不无关系,而魏徵堪称所有诤臣中的典型。李隆基深知要想继续缔造盛世的局面,贞观时期形成的诤谏之风必须姚发扬广大。

现在李隆基有心想做祖先太宗皇帝,但还必须要有魏徵那样的角色。

在李隆基看来,宋璟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我看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是以姚崇的《十事要说》为基础,以宋璟形成的诤谏之风为依托的。

在姚崇卸任后,宋璟开始了帝国首席宰相的生涯。

坦白的讲,宋璟不如姚崇善于权变,但他却比姚崇更加持正,姚崇可以顺势而谋,宋璟却是那种始终将任何事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

即使皇帝的想法亦不例外!

在这一点上,从宋璟阻谏李隆基巡幸洛阳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宋璟在上任之后,首先提出应该立即恢复谏官制度,这一点和李隆基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李隆基坚决的支持,为此宋璟特意做了一个金函,摆放在李隆基的御书案上,目的为了装大臣们的谏言。

但人的本性决定了人不可能时时处处总是严于律己,即使皇帝亦不例外,当年太宗李世民亦有把玩飞鸟的时候,现在李隆基皇帝坐久了,想出去转转的想法自然很正常。

让李隆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次外出,让他再一次见识了宋璟的刚正!

开元五年(717年)正月,李隆基按照事先的计划,从长安前往洛阳巡幸。这是李隆基期待已久的一次出行,要不是姚崇脑筋好使,关键时刻合理的解释了祭庙坍塌的原因,恐怕这次巡幸洛阳就要泡汤。

心情大好的李隆基一路上欢歌笑语,可是当走到崤谷时,他的脸上的开始布满阴云。

原因是崤谷的道路崎岖狭隘,而且年久失修,巡幸的队伍走到这里时,拥挤成一团,搞的李隆基和诸多大臣狼狈不堪。

事情很严重,皇帝很生气!

而被当作出气筒的理所当然的就是地方官,李隆基当即下令将河南尹(洛阳市长)、知顿使(护卫总监)全部免职。

李隆基当时正在火头上,官员可以说免就免,但他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这个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隆基没有想到,但这个问题一直跟在身边的宋璟想到了。

在李隆基刚刚下令免官的命令后,宋璟便占了出来。

“陛下巡幸出来,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罢免了两位官员,在臣看来,接下来陛下要路过的地方,那些地方官们一定会吓得闻风而动,进而大修道路,这样以来恐怕百姓们要遭罪了啊!”宋璟面无表情的说道。

他的声调并不高,但却句句有力。

此时李隆基已经稍微冷静了一些,听到宋璟的进言后,李隆基意识到他的这个决策并不妥当,在沉吟片刻之后,李隆基说道:

“那就算了吧!爱卿去通知两位被免的官员,告诉他们官复原职吧!”

“臣认为陛下应该当面对他们讲!”宋璟进一步说道。

“嗯?为什么”

“在臣看来,陛下降罪于他们,现在因为臣的建议而又赦免他们,如果现在让臣去通知他们,两个人一定会感恩于我,而并不知道其实是陛下有恩于他们,所以还是让他们到这里来,陛下亲自跟他们讲。”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李隆基对话的时候,宋璟的面色始终是平静如水。

但于宋璟的平静相对应的,李隆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隆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感受到像宋璟这般能够让他感受到温暖的人了,此刻他忽然发现在宋璟的身上除了能够看到刚正、耿直的一面之外,在宋璟的心中还隐藏着一种宽仁和理解。

即使是姚崇,李隆基大多也是因为他的政务能力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但对于宋璟,李隆基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感觉。

从宋璟的话中,李隆基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而且这种亲切没有丝毫的做作和雕饰,这一点是李隆基在姚崇那里所感受不到的。

责任留给自己,名声留给皇帝,这既是一种为官之道,事实上更是一种超然物外!

宋璟上任后,虽然没有提出姚崇《十事要说》那种气势磅礴的施政理念,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维护并发扬姚崇从前的所有施政理念。

不过在我看来,和姚崇的《十事要说》相比,宋璟却做了一件更加关乎大唐帝国命运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