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强大的对手

宇文融,京兆万年人,隋朝礼部尚书宇文弼的玄孙。开元初年担任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县)主簿。后来得到源乾曜的赏识,升任监察御史。

表面特长:理财。业绩:解决农民流亡问题,增加国家租赋收入。

隐藏特长:整人。业绩:整倒张说。

开元盛世虽然万邦景仰,但并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在当时困扰李隆基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的流亡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被沉重的赋役所逼迫。

大量的农民被迫逃离原籍,有的沦为流民,有的成为地主的佃户,使得全国的户籍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税收入。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效解决,久而久之会成为影响盛世局面延续的危险因素,甚至会产生动荡。

当时有很多人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却几乎无人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其中也包括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经常为这个问题所困扰,幸好他的身边还有宇文融。

在张说官运亨通之际,在张嘉贞愤恨不满之时,在很多人混日子的时候,宇文融在官场斗争中并没有显山露水,而是开动脑筋想着怎样解决困扰皇帝陛下的问题。

在经过一番调研和分析后,开元九年(721年)正月宇文融上书李隆基,率先建议检查搜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奏疏递上去立即得到了李隆基的首肯,然后李隆基又让宇文融详细制定检括的计划。

十二天后他的计划被批准执行,李隆基同时委任他为推勾使,让他依据簿籍检查搜括逃户。经过短期的治理,效果十分明显。而宇文融也被李隆基从正八品的监察御史一下子提拔为从六品上的兵部员外郎。

但宇文融明白,解决农民流亡的问题,并不是仅仅是短期集中治理就可以解决的。所以从开元十一年(723年)八月起,宇文融将括户、括田及赋役改革结合进行,次年六月,颁发《置劝农使诏》,申明对编户后的流民免征正税。并提出提出六年起科的政策,所谓六年起科就是对新登记的户口,免除六年的赋税。史书记载当这项政策颁布时,“老幼欣跃,惟令是从“,很明显是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的。

从开元十一年一直到开元十三年,在宇文融的治理下,农民流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宇文融虽然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但他更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多年的治理过程中,他一共任用29名劝农判官,多是干练人才,确保了治理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经过将近三年的治理,到开元十三年,全国共新增户口80万户,据统计新增田地与新增户口基本成正比,从结果来看,宇文融及他的合作团队功劳是大大的。

而成功治理农民的流亡问题,也使宇文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开元十二年(724年)八月,宇文融晋升御史中丞。半年后又兼任户部侍郎。从开元九年到开元十三年,宇文融的官职一路飙升,由八品升为从三品,名副其实的连升四级半。

按说张说身为中书令,宇文融身为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从哪个角度看,张说都是宇文融的领导,而且开元十一年的时候,张说又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吸收吏部、枢机院、兵部、户部、刑部五个部门在中书门下,虽然御史台不在其中,但宇文融兼任户部侍郎,要说张说是宇文融的顶头上司也不为过。

然而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官大的在皇帝那里未必比官小的吃香。

要知道农民的流亡问题一直困扰着李隆基,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直到宇文融把这个问题成功解决。在李隆基看来,成功了解决了农民的流亡问题远比任何问题全都重要,宇文融的成功意味着帝国成功清除了不安定因素,所以宇文融在几年间能够连升四级半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宇文融的升迁速度完全可以看出李隆基对他是多么的厚爱,但在朝廷的官场中,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一个人红极一时就会引来别人的无限嫉妒,在宇文融大有成为朝廷第一宠臣之际,他的顶头上司张说倍感不悦。

因为在张说看来,刚刚成功策划完封禅大典的他才是这个朝廷中最红的人,现在宇文融居然敢抢他的天王宝座,依张说的性格岂能善罢甘休。

所以在平常的工作中,张说在面对宇文融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领导的架子,对宇文融进行指指点点。不仅如此,《资治通鉴》上记载说张说厌恶宇文融的为人,而且担心他过于红的发紫,从而影响自己在朝中的天王地位,所以张说每次在上朝的时候,只要宇文融发言,张说必然站出来反对,进而压制宇文融。

史书上没有记载宇文融针对张说的挑衅有什么反应,在他最终使出杀招之前,并没有像张嘉贞那样挽起袖子准备和张说掐架,从这一点来看,宇文融的素质还算不错。但前边我说过,宇文融的表面特长是理财,隐藏特长是整人。在张说咄咄逼人的时候,事实上宇文融那和善的外表下,早已经下定决心扳倒张说。

不过张说作为老臣,能够在远离朝廷八年还能回来,并且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宇文融明白他绝非等闲之辈,要想扳倒张说必须首先进行试探性的攻击。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二月,宇文融第一波攻击开始。

当时李隆基怀疑吏部选举考试不公平,而这次选期又迫在眉睫,此时宇文融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上疏李隆基请求把吏部分为十拴。这个建议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二十五日,李隆基下令让礼部尚书苏颋等十个人掌管吏部的选事,考试结束后,立即将试卷送到皇宫内院,吏部的负责人不得参与本次选官的事宜。

表面看起来,宇文融好像再一次为皇帝陛下排了忧解了难,但这一次和他治理农民流亡的问题显然动机不一样,因为从权责归属来讲,宇文融等于是在拆张说的台。

前边我们说过,开元十一年张说在李隆基的批准下,将五个大部门并在自己的中书省门下,其中就包括吏部。宇文融身为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其实对于吏部选官这件事,他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是以御史中丞的名义,从监察的角度直接上疏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二则是利用户部侍郎的身份按照程序,先和顶头上司张说进行商量。

按照正常逻辑,宇文融至少应该卖张说个面子,先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张说,然后让张说上疏皇帝,但现在宇文融偏偏选择了第一种方式,由此可以推断出他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在攻击张说。

领导又如何?户部侍郎只是个兼职,发工资的是御史台!怕你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