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二波攻击

李林甫清楚的知道,他的第一波攻击虽然使太子李亨集团损失不小,但很多人仅仅是贬官而已,未来说不定哪天依然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第一波攻击李林甫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心里并不踏实。

在第一波攻击过后,李林甫一直在等待机会实施第二波攻击,因为扳倒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仅仅依靠一次整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祭出一套组合拳,才有可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说第一波攻击是利用太子集团过于亲密而挑起李隆基那敏感的神经,从而对太子集团施以重拳的话,那么李林甫的第二波攻击是从李亨集团的内部矛盾入手的。

李亨的良媂(太子内官,正三品)杜氏的父亲,时任赞善大夫的杜有邻,与其女婿时任左骁卫兵曹的柳勣,都是东宫的属僚。柳勣是个品性低劣、志大才疏的人,以追求功名利禄为荣,尤其喜欢结交豪杰,当时与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人结成好友,按说善于社交并不是什么坏事儿,但杜有邻却认为这个女婿不务正业,整天只知道和那些官僚吃吃喝喝,所以内心深处对柳勣十分反感。

一来二去的,丈人和女婿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天宝五年(746年)十二月终于在一次宴会之后,双方因为喝高了酒而彻底闹翻。

为了报复杜有邻,人品卑劣的柳勣居然制造谣言说杜有邻妄称图谶,和太子暗中密谋,不断议论皇上的是非,很快这个谣言被李林甫所获悉。

事实证明,堡垒一般是从内部开始崩溃瓦解的这句话,用在此刻的李亨的太子集团的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只是这一次惹火的不再是李亨,而是不起眼的柳勣。

不过,柳勣一定想不到,他制造的这起家庭矛盾,居然会为李林甫创造了血腥屠杀的机会。

李林甫就像一只嗜血的苍狼一样,时刻在寻找猎物,柳勣的制造的谣言,让他再一次找到了可以重创李亨的机会,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利用柳勣制造的谣言,将这件事情无限的放大。

于是李林甫利用他所掌控的司法权力,派出亲信京兆士曹吉温和御史台的人一同审理本案,那些御史们是何等聪明,曹吉温的出马他们已经明白了李林甫的用意所在,所以在匆匆审讯过后,便认定柳勣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将他和杜有邻、王曾等一同仗毙于大理寺。

仗杀朝廷命官,必须要经过皇帝的同意,如此看来李林甫在事先已经将这件事向李隆基做了汇报,从上次事件中多人被贬到这次一上来就仗杀三名朝廷命官来看,李隆基的愤怒正在升级,当然这其中不能排除李林甫的从中运作,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太子李亨集团除了让李隆基忌惮之外,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李隆基意识到了太子集团的人员成分太杂。

李隆基是不可能知道每一个东宫附属的人和太子李亨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但在他看来,凡是李亨结交的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甚至是国之栋梁,现在东宫里居然会出现柳勣这样的卑劣之人,正所谓印象决定前途,在李隆基看来,和柳勣交好的人绝不是什么好人,即使是和他产生矛盾的杜有邻,也未必是什么好鸟,正所谓狗咬狗一嘴毛。

当然,东宫出了这样的人,李隆基最为不满的还是太子李亨,在我看来,仗杀两名朝廷命官,这是李隆基对李亨警告力度的升级,他的潜台词是:如果不自律,下一个很可能是你!

事实证明,在柳勣、杜有邻、王曾三人接连被仗杀后,确实让李亨大为惊恐,他不得不再一次妥协。不过李亨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创新,依然像上次一样,不得不忍痛割爱,贬杜良媂为庶人。

我们常说一种招数如果重复使用两次,就会让人感到乏味,更何况是不可测的宫廷政治斗争,李亨本以为他这种忍痛割爱的做法,会稍稍平复李隆基内心的愤怒,然而事实证明,仗杀他的三名嫡系,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李林甫的不断扇风点火下,李隆基决定继续采用断然的措施,进一步打压太子李亨集团,以防止李亨势力的膨胀,于是他默许了李林甫接下来的血腥屠杀。

天宝六年(747年)正月,李林甫派出爪牙罗希奭将与柳勣交好的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复仗杀在自己的府中,邺郡太守王琚因为和李邕在一起叙过旧,被贬为江华司马。

当李林甫看到这些人一个个在仗刑之下皮开肉绽、口吐鲜血之时,他并没有生出一丝怜悯之心,那血腥的场面反而使他生出了赶尽杀绝的决心。

在我看来,事实上这是李林甫心虚的一种体现,因为他内心十分明白,和李亨比起来自己不过是个臣子,之所以现在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他的背后有李隆基的支持,所以他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将李亨彻底打翻在地,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的实现自保。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李林甫终于凶相毕露,他分遣御史将前边已经被贬的皇甫惟明和韦坚兄弟仗杀在贬所之中,让罗希奭星夜快马加鞭的前往岭南去仗杀李适之等人,不过在罗罗希奭还没到达时,李适之已经听到了消息,惊恐之下服毒自尽,其子李霅奔丧至洛阳时,也被李林甫陷害下狱,最终死于河南府,王琚也因为不愿受辱,自缢身亡。

到现在为止,朝廷内凡是和李亨交好的官员基本上都已经被李林甫屠杀殆尽,这些人中李林甫最痛恨的就是韦坚,虽然李林甫不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他最痛恨的就是背弃之人,虽然在韦坚的问题上,是李林甫不仁在先。

现在虽然韦坚已死,但李林甫总觉得韦坚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死去,的确有些便宜了他,可以说韦坚之死并没有平息李林甫心中的怨恨,相反他却再次大兴冤狱,开始追究韦坚主持漕运工作时的罪名。

政治斗争永远充满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千方百计的将政敌置于死地,无关道德的高尚与否,这一点所有人都能理解,但如果将政治斗争无休止的扩大,甚至是祸及无辜的人,那无轮任何人千百年来都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而李林甫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在接下来追究韦坚主持漕运工作的罪名时,他致使一大批无辜的漕运小吏和很多百姓惨遭不幸和劫难。为了发泄那近乎变态的私愤,他派人前往韦坚主持漕运工作时任职的江淮各州县,将那些曾经为韦坚工作过的“纲典船夫”(十船为一纲,以吏为纲,典船夫)悉数逮捕,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被抓的人几乎将当地的所有监狱全部撑满(滥于牢狱),而李林甫手下的那些爪牙们则趁机大肆对这些船夫进行敲诈勒索,给钱的可以减轻罪名,没有钱的则扒光他们的衣服不给饭吃,直到他们饿死为止(皆裸露死于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