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渭水之盟

到达距离渭水2里的时候,李世民让大军停止前进。

“房玄龄、高士廉你们二人各带两名随从与我前往渭水河畔,其他的人在这里守候,没有我的命令,不可轻举妄动。”

李世民这样部署的目的不言自明,那就是这一仗他并不想打,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开战,无数黎民百姓将会遭受生灵涂炭,最重要的是这一战李世民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所以,在朝堂对抗执失思力过后,面对突厥的颉利可汗,李世民选择妥协。

有时候妥协并不是懦弱,而是为了更勇猛的前进!

当然妥协的方式也很重要,至少要赢得对手的尊重!

面对李世民六个人的到来,颉利可汗确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兄弟,这是唱的哪出戏啊?

投降吗?不像!开打吗?怎么就六个人过来?

可是看到李世民身后大军旌旗摇摆,颉利可汗的第一反应是——有埋伏!所以,在他的心中,马上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准则,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可轻举妄动!

事实上,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

但是接下来,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个人究竟说了些什么,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也不能杜撰,但是我之所以说李世民是选择的妥协,是因为这个事情最后的结局是——突厥人撤兵了!

要知道,突厥人虽然很野蛮,但绝不是白痴,大老远的来一趟,绝不可能仅仅是观光旅游,不可能任凭李世民的几句话,就被忽悠回去,所以我猜测在这次谈判中,双方一定是达成了某种协议。

而这个协议的关键点就是突厥人可能获得了某种好处。从以往唐朝和突厥的关系来看,很有可能在这次谈判中,李世民答应给突厥人财物,也许是一次性的给予,也许是定期的给予,所以得了好处的突厥人才迅速撤兵,而突厥人可能也向李世民保证,今后不再进犯唐境。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至于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

……

两天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畔斩白马为誓,双方和解,史称“渭水之盟。过后,突厥人呼啸而去。

当然,所谓的政治协议,不过是暂时的握手言和,双方都明白,一场大战终将不可避免,不过对于唐朝来讲,哪怕是暂时的握手言和也是好的,至少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就会。

在李世民的心中,始终不会忘记这次的妥协。

还是那句话,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更勇猛的前进。

突厥人,咱们走着瞧,总会有一天我大唐的铁骑,将会踏平你的老巢。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李世民开始下定决心,未来必须彻底突厥的问题,只不过,他现在当然不会想到,三年后,他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