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承乾的变化

李世民的思考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有些多余的味道,大唐帝国未来的继承者当然是太子,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答案是:有疑问!

因为现在的太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看起来,并不适合做自己未来的接班人。

李承乾于武德二年(619)出生在长安承乾殿,所以取名叫“承乾”,年幼时“性聪敏”,武德三年(620)封恒山王,武德七年(624)封为中山王,武德九年(626)十月李世民即位不久,被立为太子。

不可否认,在贞观十年以前,少年李承乾作为太子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认真听取自己的老师太子少师李纲和太子少傅萧瑀的教诲,忠孝仁厚,虚心纳谏。尤其是贞观九年(635)李渊逝世后的那段日子,李世民由于身在丧期之中,为了培养太子独自监国的能力,所以这段时间让李承乾在东宫独自处理政务,而李承乾也确实没有辜负老爹的期望,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充分表现出了皇帝未来接班人的能力和潜质。

那一年,李承乾17岁。

可贞观十年后,一切渐渐的改变了,或许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18岁后的李承乾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逐渐沾染了一些坏习气,喜欢声色、沉迷打猎,漫游无度,而且变得不在那么虚心纳谏,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再那么尊重。

应该说,李世民对诸位皇子的教育问题还是十分重视的,尤其对太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为此李世民除了让李纲、萧瑀等朝廷老臣对太子施教外,还精心选派了于志宁、张玄素、杜正伦等有名望、有才学的官员进入东宫,从各方面去完善太子。

于志宁我们前边介绍过,是十八学士之一,才学自不必说。同样张玄素和杜正伦作为贞观时期李世民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不仅饱含才学,更是清正廉明之士,而且直言敢谏,李世民就是希望他们能在太子身边多多提醒太子,以至于避免太子走进歧途。

李世民的期望和一系列的安排,应该说煞费苦心,同样那些被他派到东宫的官员也确实尽职尽责,可是这些终究是外力,是客观因素,而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走向的,主观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所有人都希望太子能够像他的父亲那样,在李世民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时,能够顺利的接过李世民手中的接力棒,带领众多文臣武将继续书写着盛世的繁荣,可现实的确很残酷,不客气的讲,李承乾有些烂泥扶不上墙。

除了上述的好声色犬马之外,此时的李承乾拒绝手下人一切善意的提醒,杜正伦曾经设想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改变他“不闻爱贤好善”的缺陷,结果反被李承乾以“泄露旨意”的罪名贬官,张玄素也曾经针对他漫游无度进行过多次规劝,但我们的李承乾每次都是接受建议,但坚决不改。

李承乾作为太子,其一举一动会比常人更受到关注,当然其中最关注的人当属李世民,对于自己的宝贝儿子很长时间以来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其实心中和明镜一样,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李承乾一次又一次让他感到失望时,他一次又一次的不断期望着,在他的心中,始终重复着一句话,太子还小,总有一天会懂事的。

事实证明:李承乾虽然行为很荒谬,但并不是白痴。

有些事情他还是很会“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