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第5/6页)

这就是“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它给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正能量(以后会讲),但它在本质上,我认为还是加强了睦仁的集权。而在政治体制改革之外,通过另外的一项工作,睦仁的权力不仅得到进一步增加,也让日本这个奇怪的国家变得更加奇怪,那就是——军队改革。

战争机器开启!

前面我们提到,在废除武士阶层时,日本颁布了征兵令,实施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役制,这使得日本的兵力大为增强(后述),但这并非奇怪之处,奇怪的是这支军队的管理。

经过多次兵制改革,日本军队中征兵、养兵等属于行政的部分(军政)归政府管,而派兵、调兵、作战等属于命令的部分(军令)归另外一个机构——参谋本部管。所谓参谋本部,也就是总参谋部,古代的参谋就是那些摇摇鹅毛扇子的人,负责给大将提建议,具体该怎么打,还得将领拿主意。但在日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是独立于政府的。

也就是说,政府只管招兵和养兵,至于这些兵要干什么,准备如何干,一概无权过问。在军队里,指挥士兵的是军官,而指挥军官的,就是参谋。参谋归上一级参谋管,上一级参谋又归再上一级参谋管,直到最后的参谋本部。

那么,参谋本部又归谁管?大家猜对了,它就归天皇管——也就是睦仁大哥。

有人要说,这也没什么奇怪嘛,实际上就是睦仁通过参谋集团来控制军队,这跟我国宋朝的皇帝通过文臣驾驭武将差不多。问题出在这些参谋,他们并不是什么文臣,而是一群特殊的军人。

参谋们是从小开始培养的,一批孩子还吃着奶就被送到幼年军校,然后一直读到相当于大学的士官学校。在这些学校里,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如何作战展开,而作战的核心只有两个字——进攻。

举个例子。在考试的时候,老师冷不丁抛出一个问题:“前方发现敌军!”如果你下意识地问一句:“有多少人?”那么你完了,标准答案是:“进攻,包抄消灭敌人!”如果老师再来一句“敌众我寡,有利防守”,你要是真的来一句“防守”也完蛋了,标准答案是:“想办法包抄进攻!”

而学校里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我们在电视里听过多次的那句话——“为天皇陛下尽忠!”

大家知道了,这些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参谋,就是一群狂热的战争分子,一堆极端的战争机器。长期封闭的军校生活使他们跟社会脱节,既不懂政治,也不懂社会,只知道听命令。如果让他们去打火星,估计也会去的。而他们上了战场最喜欢做的只有一件事——包抄。他们相信只有首先把自己置之于死地,才能绝处逢生。为了取胜,他们是不惜血本的,也不会在乎伤亡率,什么人体盾牌、人肉炸弹,通通都能用上,哪怕只剩下两个人,都要再去围一次。

要指出的是,参谋本部管理的是陆军的参谋。后来新兴的兵种——海军出现了,于是属于海军的“参谋本部”也设立了——它换了一个名称,叫海军军令部,同样,海军军令部的头儿也是睦仁。

到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一旦开战,如何能从组织上保证陆军和海军相互配合。如果是陆军只打陆军的,海军只打海军的,那就乱了,效果肯定不理想。于是,日军又设置了一个完全为战争服务的机构——战时大本营。

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战时大本营。这个机构平时并不存在,只有到了决定发起战争前夕才会成立,也就是说战时大本营的成立就标志着日本马上要开战。跟参谋本部一样,它也是独立于政府的,首脑仍然是睦仁,而其他组成人员都是陆海两军的高级参谋和指挥官,政府里的文职人员不得参加,即使是内阁总理也不行。

由于天皇的权力并不受限制,又是陆海两军的最高首脑,他的手下又是一群狂热的战争机器,我想大家已经理解了一个名词——军国主义。

好吧,是时候总结一下日本这个国家了。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经知道,明治时期的日本是一个处于新旧之间的国家,一个半新半旧的国家,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它学习了西方的近代政治体制,又保留了一个真正的皇帝;虽然成功倒幕,但整个国家又留下了军人可以干政的幕府遗风。这样的体制和阴魂不散的“大陆政策”结合起来,对于清国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国家。

危险并不是后来才有,在一个很早的时候,在清洗武士、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这些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做好的时候,睦仁就已经开始了一场掏家底的豪赌。早在1874年,在废藩置县取得成功的同时,睦仁就开始了他登基后的第一次对外用兵——台湾。

掏家底的豪赌:出兵台湾!

睦仁御桌的案头,摆放着一叠厚厚的文件,这是《台湾番地征战要略》,也就是武装侵占台湾的指导方案。当时大臣内部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应该先去打朝鲜(征韩论),而另一派认为先不着急攻下朝鲜,为了实现“大陆政策”,可以先从清国的离岛台湾入手,打开缺口。睦仁支持了先攻占台湾的意见,他告诉众位大臣:必须先夺取台湾,以便永固皇国的南门!

夺取台湾并不容易,因为向台湾出兵意味着跟清国开战,总要找个借口。这个借口就出现在三年前(1871年)台湾和琉球国之间的一次渔民冲突上。

琉球国是一个群岛国家,大小36岛散布在台湾东北的茫茫大海上,明朝时,它曾是大明帝国的藩属国,然后成为清的藩属国。为了方便向清国朝贡,琉球国在福州设置办事机构——琉球馆,每两年进贡一次,而它也受到清国的册封和保护。但是,和朝鲜的情况一样,日本也在琉球扶植了自己的势力。

可见,渔民冲突和日本无关,它是清国和琉球国之间的事情,而且当时也已经得到了处理。明治政府在当时也并不知道此事,在渔民冲突一年后才偶然从清国的外交文件中得知,于是日本人知道他们可以打个歪主意了:打着为琉球渔民“出头”的旗号,武装侵犯台湾!

1874年4月4日,日本本土成立了入侵台湾的机构——“台湾都督府”。也就是说,还没有行动,台湾已经被当作了第四个府。睦仁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西乡隆盛的弟弟)为台湾都督,由西乡从道率领五艘军舰、13艘运输补给船和36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从长崎军事基地出发,开向台湾!

需要说明的是,这36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实际上是陆军,因为这一时期日本全国海军的总人数很可怜——1500人,主要用于海上打渔。但是,对于睦仁来说,这点老本已经够赌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