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光绪死亡之谜(第2/2页)

慈禧毒杀了光绪?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光绪死于谋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最大的嫌疑人自然就是慈禧。一直以来,只有慈禧能掌控光绪的医药、身边的内侍和生死,也只有慈禧是那个既能谋害光绪又不会被追究的人。 不过奇怪的是,当时流传最广的最大嫌疑人却不是慈禧,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另外一个人——袁世凯。 朝袁世凯泼污水的,自然就是康有为。 11月14日,光绪去世的同一天,在海外的康有为得到消息后,立即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拍了一封电报,指责是袁世凯谋害了光绪,请求美国联合其他“民主国家”,对大清王朝的权力变动不予承认,阻止慈禧任命的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等大清反动势力上位。很显然,此时的康有为虽然消息灵通,但并不十分了解朝廷内幕,他还认为载沣和袁世凯是一伙的,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营造一个“反动集团”,想拉美国下水去干涉大清内政。 罗斯福方面没有回音,康有为只好第二次致电,这次他倒没有把袁世凯和载沣捆绑在一起,也忘了刚刚说的载沣是反动势力。电文中声明的是袁世凯正在利用隆裕太后“破坏世界和平”,希望美国军队能够保护他秘密进入美国驻北京使馆,亲自与载沣会面,挽救大清局势。 罗斯福方面还是没有任何回复。康有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海外大肆发表文章,攻击袁世凯:袁世凯“出卖”变法,倒向慈禧,害怕将来被光绪反攻倒算,于是在慈禧去世前谋害了光绪。康有为还呼吁摄政王像当年康熙除鳌拜那样,诛杀袁世凯。 康有为这么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慈禧时代结束了,康有为急切地想重返大清政坛,而袁世凯是清楚他当年围园杀后内情的,不除去袁世凯,康有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只好先倒打一耙。 虽然光绪去世时,康有为不仅没有在现场,连在大清国内都没有,但他这种“权臣害皇上”的说法影响了很多人,之后的每一个传言都煞有介事,比如传说光绪临终前曾下密诏给隆裕或者载沣,杀掉袁世凯。《旧京琐记》还记载:光绪生前每天写“杀袁世凯”泄愤(日书项城名以志其愤),就连后来的溥仪在写作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时,也写道他“听人说,光绪是被袁世凯派人用药害死的”。 这些说法都绘声绘色,然而却是站不住脚的。要知道光绪被慈禧幽禁于中南海的湖心孤岛瀛台,一直被慈禧派人严格“保护”,首先就是防止光绪自杀,其次正是要防止有人谋害光绪。光绪一死,就破坏了慈禧以太后名义临朝训政的模式,所以说,除非有慈禧的旨意,任何人包括袁世凯在内,都是无法在守备森严的皇城之内谋害光绪的。 那么慈禧会不会指使袁世凯或者奕劻谋害了光绪?只要仔细想想,这个可能性也是没有的。 很简单,谋害光绪,这是慈禧在为她去世后的最高权力布局做安排。此时此刻,最需要防备的就是庆袁这样的权臣,防止他们插手此事,否则慈禧就得付出与他们合谋的代价,比如授予他们在自己去世后更大的权力,而光绪的一切原本就掌控在慈禧手里,她只要交给身边一个小小的太监去办就可以了,慈禧“杀鸡焉用宰牛刀”? 多年以后,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在《启功口述历史》中讲述:他的曾祖父溥良曾经看见一个太监奉慈禧之命给光绪帝送去一碗“塌喇(酸奶)”,不久,光绪死了。 光绪到底是不是死于一碗“酸奶”?多年以来,启功的这种说法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但我们知道,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是在9日入宫向慈禧复命,恰恰在11日,光绪的病情急转直下,至少从时间地点上说,溥良所言是经得起检验的。 民国二十年(1938年)左右,光绪的陵墓被盗,地宫和棺椁被打开,尸体被丢在棺材外(在此严重谴责一下盗墓人士)。虽然盗口当时就被填埋了,但尸骨一直暴露在外,直到1980年才被有关部门重新清理和封闭进棺椁。在封闭之前,当地县城医院和防疫站曾对尸骨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检测,结论是:没有发现外伤和明显中毒表现。但鉴于当时的检测水平,这并不是一次精密的检测,好在封棺之前,有关部门把光绪的一些头发、遗骨和衣服另外保存了下来,留待日后再检。 从2003年开始,更加权威的部门又对这些保留下来的遗物进行了检测,这次有一个重大发现:光绪的头发、衣服等含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这是砒霜的主要成分。现在,只要我们能够有力地排除光绪陵墓被盗时没有受到污染,盗墓人士当时没有使用同样可能富含三氧化二砷的消毒粉剂之类,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准确来说是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也可以正式联想到那碗“酸奶”了。 只可惜,当时盗墓的现场也许永远无法还原了。光绪到底是不是死于谋害?凶手是不是慈禧?历史也许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案,我们只能期待将来会有新发现了。 而我们说慈禧有谋害光绪的最大嫌疑,并不只是从光绪死亡的过程来推断,还因为她对去世后的权力布局,正是在这场慈禧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权力布局中,隐藏着谋害光绪的动机!

慈禧为什么要谋害光绪?

慈禧去世的前两年(1906年),年轻的醇亲王载沣得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溥仪。在慈禧看来,溥仪的出生简直就是上天送给她的一个礼物。光绪无子,将来只要把溥仪过继过来继承大统,她的侄女静芬就能重复当年慈禧的老路:升格为皇太后,以太后的名义听政,把控最高权力。 但是,按照朝廷家法,君幼,必须再设摄政王或者顾命大臣、议政王等等(慈禧时代,奕䜣一直为议政王,只是慈禧比较厉害,一直牢牢把控权力),那么如果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这个摄政王又是谁呢?自然就是溥仪的老爸——同样年轻的载沣!也就是说,在慈禧这里,她不是先看中了载沣作为摄政王,是出于让静芬听政的需求,先挑中了年幼的溥仪,载沣才因此成为摄政王。摄政王,不过是慈禧要延续叶赫那拉氏的娘家人把控最高权力而给载沣安排的一个工作。 事实正是如此,慈禧的遗诏明确规定,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载沣和隆裕手中:一般军国政事由载沣在前面顶着,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隆裕太后懿旨者,由载沣随时面请施行。也就是说,隆裕享有最终裁决权。 慈禧的遗诏是这么规定的,现实条件也有利于隆裕。想想当年慈禧开始听政时,她还只有26岁,奕䜣28岁,现在隆裕已经40岁了,比当年慈禧接手时还大了十几岁,载沣(25岁)却没有当年奕䜣的年龄。隆裕只要有慈禧一半的手段,她完全有条件再像当年的慈禧一样,让大清的最高权力最终落于叶赫那拉氏之手! 这就是慈禧谋害光绪的动机。在慈禧去世的时候,只有光绪去世,溥仪才能上位,隆裕的听政才能实现。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慈禧把掌控最高权力的机会留给了隆裕,隆裕却没有这个能力。她确实处处想学当年的慈禧,也在宫内玩起了垂帘听政,慈禧宠信太监李莲英,她就宠信太监小德张。但慈禧的宠信是因为李莲英处处听她的话,坚决彻底执行慈禧的命令,到了隆裕这里却是她听小德张的——其实谁的话她都听,因为她本身并没主见和决断。 看来一切都要靠年轻的摄政王了。 而慈禧的权力布局并没有落幕。君主专制王朝里的权力就是凶器,它每一次的交接和变动不是要抓几个人就是要血溅四方。对于庆袁这两个大清权势最大的大臣,慈禧又希望她的接班人如何处理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