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慈禧留给载沣的政治遗产:袁世凯(第2/2页)

责任内阁成了“皇族内阁”

根据“九年办事清单”,1909年,各省要一律开设咨议局。载沣首先抓的是这件事情。他态度十分积极,严令各省督抚迅速开办,不得延误,否则严惩不贷。督抚们开始抱怨了,纷纷上奏在这一年之内开设咨议局有很多困难,但载沣态度强硬,他要求除新疆之外,其余各省必须如期完成咨议局选举。新疆是因为地域太广,一时投票选举有困难,这才网开一面。 新主刚刚上位,督抚们也不敢明确对着干。于是到1909年10月,除新疆之外的各省都如期完成了咨议局的选举,形势很好。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九年办事清单”上绝对没有的。 11月,咨议局刚刚成立,在督抚们的幕后支持下,各地咨议局开始大规模云集北京请愿,要求朝廷把慈禧定下的“九年办事清单”提前执行,并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提前成立责任内阁和提前召开国会! 载沣十分震怒,出动军警造成了流血事件,但是咨议局的态度十分坚决,发动了学生、市民参与其中,朝廷已经压不住了。1911年1月17日,载沣不得不颁布上谕,作出重大让步:原定于1916年成立责任内阁的时间提前到1911年,原定于1916年后开设国会的时间提前到1913年。 1911年5月8日,载沣果然发布上谕,裁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袁世凯在第一次立宪改革中的设想终于实现了。然而,大家还没来得及兴奋,却惊奇地发现,在13名新内阁成员中,汉族阁员只有4人,满族阁员有9人——其中皇室亲贵阁员就有7人,而且全部占据要害和关键部门,可以称之为“皇族内阁”! 相信大家要问了,为什么载沣要狠抓咨议局的选举?咨议局成立之前,督抚们的态度很不积极,而咨议局成立之后,为什么态度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反过来要挟朝廷提前了? 按照设计,咨议局是地方议会,是要监督和限制督抚和地方官员的权力的,也就是分督抚之权的。在载沣看来,到时候地方议员和督抚们就会争相向朝廷“争宠”,有利于朝廷对各地督抚分而治之,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就是载沣的目的。 其实从督抚们一贯的表现来看,加强中央权威也是必要的,但是,载沣眼里的加强中央权威,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强化皇权。于是他赶走了立宪大将兼权臣袁世凯,试图对督抚分而治之,拉拢亲贵中的“特大老虎”奕劻。他并没有想过,如果重用袁世凯,有效地推进人心所向的立宪,这才是真正的加强中央权威! 载沣要加强皇权,督抚们自然要作出反弹。各省咨议局都如期成立了,但我们只要了解一下选举过程,就能发现其中的秘密了。 咨议局的选举人和被选举人都是有资格要求的,最重要的有三条:首先他要有一定的官职(乡绅、秀才和新式学堂毕业生也算);然后他要有一定的家产(不少于5000银元);最后还要求有中学或者同等以上学历。如此一来,被选上的大多是原来“立宪派”。他们原本就是和督抚们关系密切的士绅,以前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立宪,袁世凯就是他们最大的争取对象;现在,袁世凯被开缺,载沣本人在立宪领域又几乎没什么资历,议员的立宪派们自然要怀疑载沣的立宪诚意,而督抚们既要防备立宪派来“分权”,又想联合他们去对抗载沣的中央集权,于是躲在幕后支持他们反过来向朝廷施压! 地方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竟然还可以勾搭在一起,这也是世界宪政史上的奇观。在请愿运动中,议员们的主要诉求是“提前召开国会”,而督抚们的主要诉求是“提前成立责任内阁”。国会是议员们进军中央权力的舞台,但官员不能当议员,责任内阁才是督抚们进军中央权力的舞台。载沣正是“敏锐”地发现督抚才是请愿的幕后支持者,这才首先满足督抚们的诉求,把成立责任内阁的时间大幅度提前到1911年,然后才把开国会的时间提前到1913年。 既然提前成立责任内阁是在被要挟的情况下同意的,那么载沣也必然要做出他的反弹。这个反弹就是成立“皇族内阁”。 事情到了这一地步,大清喊了几十年的政治体制改革面目彻底暴露了。洋务运动虽然只变革技艺,但技术的变革必然会带来制度的变革,而朝廷之所以总是无法作出根本性的政治体制变革,因为朝廷也清楚,根本性的变革就是要消灭这个君主专制体制。这一点慈禧很清楚,所以她拖着不办,把这个烂摊子交给自己的继承人,相信他们有智慧和能力来处理;而载沣怕丢了祖宗江山,本来就不想立宪,也不敢立宪;官员们怕失去既得权力和利益,也不想真正地立宪;咨议局的议员们倒是希望立宪,登上权力舞台,不过他们的实力还很弱小,只能被原本要去监督的地方督抚反过来利用。于是,短短两三年之内,“九年办事清单”的进度和内容都严重偏离了。大清从最高领导层开始的整个官僚系统哪里是在真正立宪?不过是借立宪之名强化皇权和争权夺利,一起促使大清“向后转”罢了! 虽然这个内阁叫作“皇族内阁”,听起来好像皇族就成了铁板一块,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去对付那些要挟朝廷的督抚,但实际上,它的内部也分成了多个派系。你拆你的台,我使我的招,就差打起来。它的关键岗位是这样分布的: 总理:奕劻 副总理:那桐、徐世昌 海军大臣:载洵 陆军大臣:廕昌 邮传大臣:盛宣怀 度支大臣(财政大臣):载泽 很明显,一场为立宪而组建的责任内阁,它的首任总理,竟然是大清最大的贪官奕劻,载沣的这张名单也真不知道该怎么服众。对于这三位总理级别的大臣们其实都是亲袁派,载沣心里也是清楚的,所以接下来的这些人物才是关键,他们将在载沣和隆裕的领导下,把控最重要的军权和财权,架空奕劻等人! 海军大臣和陆军大臣虽然排在奕劻之下,但军事的问题并不归总理管,他们直接向载沣报告,只要在事后知会奕劻一声就行了。而在责任内阁之外还成立一个军咨府(相当于日本的参谋本部),辅助载沣把控一切军权。军咨府的负责人是谁呢?不好意思,他和海军大臣载洵一样,都是载沣的亲弟弟。“亲不亲,自家人”,载沣已经通过两位亲弟弟把控了大清的枪杆子。 邮传大臣盛宣怀,这是李鸿章的经济大管家。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理兼北洋大臣之后,清洗李大人的势力,打造自己的北洋势力。盛大人就在清洗之列,一度在官场靠边站,直到袁世凯被开缺,盛大人才瞄准时机,以“六十万金”贿赂高官,这才出任邮传大臣。 而老盛贿赂的这个人正是度支大臣载泽。 载泽不仅是皇族亲贵,还是隆裕太后的亲妹夫。在慈禧时代,太后是慈禧,这种关系并不显赫;慈禧去世了,太后变成了隆裕,意义就不一样了。载泽其实早就瞄上奕劻的内阁总理之位, 隆裕自然是会支持他的,但也要和载沣搞好关系。载沣要集权,还要集资,只有枪杆子,没有资金和资本,收买不了人心,办不成事。载泽抓住了载沣的这个需求,他的计划是:先把大清重要的财权统统收回到朝廷,成为“替载沣把控大清钱袋子”的不二人选。 盛宣怀已经成为了载泽、载沣最重要的帮手,也就是说,他能够绕过总理奕劻,直接“通天”。在最高层的支持下,通天人物盛宣怀即将开始一项重大行动。正是从这项行动开始,席卷大清整个官僚系统的权力斗争即将全面升级。它有发生在责任内阁内部的,也有发生在朝廷与地方官府之间的,议员、士绅、新军等等无不卷入其中,最终将为大清最后的解体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