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梦想很坚挺,现实很疲软

1

高宗李治的病情越来越重,连日常行走都需要有人在旁边搀扶,最糟糕的是他那双几乎失明的眼睛。由于视力急剧下降,他在读书和审阅奏章时极为不便。尽管大臣们在上表时字迹写得要比原来放大一倍,但他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他吃遍了太医能够配制出的各种丹药,也请过像明崇俨那样的方士,可始终不见好转。因为身体原因,李治已经不大处理政事。

他每日起得很晚,醒来的时候就是躺在御榻上听听乐曲或者闭目养神。精神稍微好一些,他就去禁苑活动活动。他并不是去亲手射猎,而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寻求一点快慰而已。

高宗李治长年为自己的疾病所苦,当他回忆起那些如烟缥缈的往事,更因病魔缠身,让他无端地陷入迟暮将至的悲伤之中。

长期病痛使人的身体组织逐个破碎,趋向死亡。接连两任太子被废,让高宗李治本就虚弱的病体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他只有五十六岁,但是,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却像一个七十岁的老翁,呈现着衰朽的迹象。生命,好像是一盏油灯,如今油尽灯枯,残焰摇晃,随时都有可能会走向熄灭。

新太子李哲,原名显,初封周王,改封英王,哲是他后来改的名字。

由于两位兄长在朝中的影响和声望而遭到冷落,似乎很少有人会关注到李哲的存在。无论是高宗皇帝还是母后武则天,对他的态度都显得较为平淡。

其实武则天对李哲还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里面,她在生李哲的时候是难产,差点就死在了产床上。在那个时代,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道鬼门关。高宗心有不安,于是找来玄奘大师,最后才逢凶化吉。

为了将难产中的皇后从鬼门关前拉回来,高宗向玄奘大师承诺:如果能够渡过此劫,他情愿皈依佛门,换来佛祖的庇佑。

玄奘说:“陛下皈依虽是佛门大幸,但却是朝廷的不幸。皇后怀的是个男孩,等到母子平安,可以让皇子成为佛门的俗家弟子。”

或许是玄奘大师说的话起了作用,武则天真就平安产下一子,即李哲。

李哲满月后被玄奘大师收为弟子,并被收入僧籍,留存档案。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李哲有佛光王之号,就源于此。为了答谢佛门各路大仙,武则天也亲自披上法服,虔诚礼佛。

后来武则天又在龙门石窟为李哲开窟造像,祈福驱邪。可见武则天还没有选择在权力之路上孤独跋涉之前,她的爱子之心并不亚于天下其他的母亲。 

作为李治和武则天的皇三子,李哲在其成长过程中,所背负的精神压力肯定要比他的两位哥哥小得多,毕竟作为皇家事业的接班人,他只能算是候补中的候补。最后到底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皇家一号,不是看其能耐和本事,而是看你所具备的时势与运道。

从性格上来说,李哲属于外向型,活泼开朗而又任性张狂。老臣张柬之评价他“素称勇烈”,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男人。

面对武则天的高压态势,李哲居然能够做到不畏前路凶险临行送废太子李贤一程,让大臣们敬佩不已。

与他的两位哥哥相比,李哲的性格有些桀骜不驯。除了智力因素,大概也和李哲从小未受过严格的教育,父母对他的期望不高有关。

作为太子阵营中的候补队员,李哲对于自己的政治人生也没有过多地考虑和规划。

作为一个皇子最好的归宿无非是将来能够封王,根本不用考虑生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才是他应该考虑的,其次是不要卷入权力纷争。可是作为皇家子弟,他又怎能避开这命中注定的一切?

就算是在许多年前,武后一时兴起将他的妻子赵妃,也就是周王妃处死,也丝毫没有顾忌到他内心可能会有的种种不快。

这些年来,朝廷中的变故一件接着一件地发生,让李哲目不暇接,也让他养成了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习惯。李哲平常很少过问朝中的是非曲直,不像他的兄长那样在朝中拥有广泛的支持者。

因此,当他被册立为太子,并在弘道元年登上皇位之后,周围连一个可以商讨政事的亲信都没有。多年来积压在他心中的自卑感以及身为帝王的盲目喜悦仿佛注定了要使他酿成大错。

既然他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刚刚得到的权力,那么他唯一可做的似乎只能是让他的亲族内眷分享自己的荣耀。

李哲前半生的主业是混日子,而后半生则是学着如何做一个政治傀儡。少年时代的他从东城混到西城,最后却阴差阳错成了太子。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太子这个工作不太自由。不要说享受生活,简直就是一个劳模。二十五岁才当上太子,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

李哲监国期间,高宗和武则天挑选了刘仁轨、中书令薛元超和侍中裴炎辅佐他。

2

刘仁轨这时候真的已经老了,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再与李唐皇室成员纠缠不休。他基本上是只挂名不办事,处于半隐退状态。

在这些人中,薛元超最为卖力,可谓尽职尽责,他把教育太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干。他列了一些必读书目,让太子有时间要多读读书,可太子李哲的兴趣根本就不在读圣贤书上。

李哲与前两任太子走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他们就像是生活于两个世界的人。跟几岁就通读《尚书》、《论语》,二十三岁可以为《后汉书》作注的章怀太子李贤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哲压根不是读书的那块材料,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享受生活上。

他的这种活法,让薛元超很是焦虑,每天跟在李哲屁股后面念紧箍咒:不要涉险游猎,不要虚度光阴,有时间就多读圣贤书,“听政余闲,留情坟典”,每天布置的作业,请务必完成,“所读班史,请毕残功”。

至于李哲和另一位老师裴炎的关系,从后来太子李哲成为皇帝后经常冲着裴炎龇牙咧嘴的做派来看,两人这时候的关系估计也融洽不到哪里去。

在三个太子之中,最早撂挑子的李弘与朝中大臣们相处得最为和睦,也最能体恤百姓疾苦,做些官样文章,群众基础也不错,作为帝国接班人,应该是最佳人选。

有才无德的李贤,能文能武,妇孺老幼皆通吃,最后却落了一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而作为替补的替补,李哲无论是才华还是背景都不足以服人。换太子如换走马灯,每更换一次太子,就有大批东宫官员被贬黜,谁还敢跟太子太过接近,把身家性命吊在一棵不牢靠的树上?

对官员们来说,最大的人身保险,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一个真理:珍爱生命,远离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