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江南(七)(第2/2页)

“大将军有命,凡内阁大臣皆视同宰相,许臣下以宰相之名相称,亦应以国家重臣,助君上协理阴阳,都管百官,不可以画诺食碌,凡事秉承上意的伴食大学士自诩。国家设相,其意在于匡扶君主,协理天下,而不是天子家奴。”

他这番话说的更加大胆直接,袁云峰到也罢了,其余旧明大臣皆是脸上变色。转回头看张伟脸色,却见他微微点头,显是对吴遂仲的这番话极是赞同。

吴遂仲却不理会各人神色,又道:“内阁会议每月举行三次。会商军国大事,内阁会议决断出来,虽大将军不能更改。若是大将军不同意内阁会议结果,可退回令内阁重议,若内阁坚持原议,则要么大将军亦加首肯,要么则内阁全体辞职。此时一切尚在草创之中,内阁暂于此处会议,待将来择一宫殿,专由内阁会议之用。再有,内阁会议时大将军可来旁听,但不能发一言,若是大将军扰乱内阁会议,则要么内阁请大将军请出,要么休会。”

他此刻虽是大将军长,大将军短,但各人都知道张伟必然登基为帝。这一切举措,想来就是张伟当了皇帝,亦是不得更改。这张慎言等人都是明朝大臣,自然知道明朝内阁运作情形。虽然皇帝表面上尊重阁臣,只称先生而不呼其名,但内阁不过是仰承皇帝鼻息,奉旨行事罢了。若是遇到那些刚愎自用的皇帝,内阁更是形同虚设,比之唐宋的相权之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此时听了吴遂仲所言的这些条程,比之唐宋之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人都是饱学大儒,如何不知道相权遏制君权,对天下事大有好处。只是明朝皇权渐重,各人也都是习惯了皇帝独大,臣子为奴,此时听了这些,竟觉得匪夷所思。

张慎言原本对张伟大有恶感,觉得此人已大受帝恩,位极人臣,却是不忠不义,起兵反明。此时听了这些官制举措,对张伟已是大大改观。因点头赞道:“若是人臣皆能发挥其能,皇帝居中而导,而非事事掣肘,则天下事可为。”

郑瑄却疑道:“此时大将军草创制度,想必当为后世子孙万世之法。大将军英明睿智,杀伐决断,到不惧有权臣乱政。若是后世有曹操、李林甫那样的乱臣奸相,该当如何?”

吴遂仲微微一笑,向着陈永华笑道:“复甫兄,这便是你的事了。”

张伟原本欲命陈永华为兵部尚书,助他指挥汉军,陈永华却道:“兵部以文官主事,只是管理将军品秩、粮草调度、饷银、军械下发、制造,并不能直接指挥军队做战。若是此时以为我有些才干,以兵部干涉汉军做战,只怕是开了文官直接指挥军队的恶例,明朝殷鉴不远,大将军当慎思之。待将来成立参军会议,以汉军参军研究决定做战方略,报呈大将军决断,文官主行政,武官主做战。文官不干涉军务,武官却也不能掌握粮饷,以免尾大不掉,拥兵自重,这才是国家常法。”

他说的甚是有理,张伟无奈,因想起都察院职权甚重,交给高杰这样的小人却不能放心,只得以都察院院判一职任命,陈永华无法推脱,也只得应了。因都察院负责监查百官,不受内阁管理。由其监察之职甚重,可以参加内阁会议,但亦不得发言,只是监督内阁诸臣是否违法乱纪罢了。

陈永华因记起内阁中他不得说话,向吴遂仲瞪了一眼,又向其余阁臣点头致意,扭头一点,却见几名青衣官员,正坐在阁臣下首奋笔疾书。

吴遂仲会意,便向各人解释道:“史笔如勾,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几个,一些是专门记录大将军行止,以为后世子孙法的史官;一些则是都察院派来的书记官,专记各位的言行,以备查阅。上至内阁,下到九品小吏,都察院都可派人记录查看,随时捕拿。至于权臣奸相,自然无可遁迹。况且,无论贤愚于否,内阁首辅任期只得四年,若是得到信任,可令臣下议其任期政绩,上佳者可连任一界。任满后,不得再行连任。若是都察院查其有劣迹,虽百官推举,大将军任命,亦不得连任。如此,虽曹操再生,亦是无法专权矣。”

这些中央官制并内阁权力的改革,都是张伟苦心孤诣,与身边诸文人及军机诸人商讨所定。虽然尚是草创,有疏漏及不足处,却在学习唐朝省台寺制度的同时,加以改良,不但避免了权臣专政,亦是避免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于此同时,那些旧的翰林院、大理寺、国子监等机构却也未曾裁撤。此时为了大局稳定,多安排一些从地方上招过来的官吏,也只得在财政上赔上一些。待大局稳定,政通人物,方是裁撤冗官冗员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