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洋(九)(第2/2页)

他说了这么几句,已觉得气短神虚,知道自已不能劳神。因挥手将吴克淳撵将出去,心中却只觉得很难定心。自当年见过张伟之后,眼看耳听的都是他如何英武,浑一天下。待此时触角伸到南洋来,显然是不会善罢甘休。至于打下南洋后,张伟如何处置在此地盘根错节,势力强大到影响政权稳定的大宗族,却是难说的很了。

“唉,要是当年这个张伟娶了芩儿,我吴家尚有何忧!可惜芩儿染了伤寒,早已离世,如若不然……他总归要留三分情面!”

吴青源身为吴氏宗族之长,身系维护整个吴家在南洋利益,甚至是在内地发展的重任。他却是不知,使得张伟不娶吴芩,更使得吴家有可能破败的,就是因其太注重家族,使得这个家族在南洋如日中天,势力太大足以危胁皇权的原故。与张伟分封的贵族不同,宗族以血亲联系,家人遍布各处,声势相连,不顾国法,只顾血缘关系。在中国旧的政治格局下,因为地方太大,人口太多,政府对农村很难进行有效的治理,族权便成为弥补地方政权不足的一个补充。修桥铺路、整治贼盗、化解恩怨,这些原本都是政府的职能,却落在宗族手中。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张伟要建立的是一个高效和行政能力强大的政府,自然不会容忍任何一个有可能与政府对抗的势力存在。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个春秋战国时法家的定论,到了明末时,成了儒家以教条干涉法制和进步,而侠的地位被宗族取代,宗族以血亲犯禁。两者是相同的保守和愚昧,互做补充,到也相得益鄣。儒家的亲亲和仁孝,给了宗族势力存在以思想上的支持,而宗族的愚顽与保守,恰恰也成了儒家学说扎根的土壤。

在国内宗族因战争、迁徙、政府打压等各种手段被削弱之时,海外的大家族势力却因无有人对付和战争的破坏而发展迅速,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

高杰没有告诉李侔的是,他自来南洋后,已将此地情形一一报给张伟知道。除了没有将说与李侔等人的打算报回之外,此地的一切情形张伟已全数知道。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处置高杰,亦没有交待具体的措施给李侔。只有如此,才能让高杰告诉李侔如何做,令他心悦臣服,亦可令李侔牵制高杰,使其卖力。高杰所谓的知陛下甚深,便是因其所故。

自告别李侔等人,回到城内之后。高杰便立时动员起自已近一年来在南洋布置的种种情报和关系网络。除了预备发动一些汉人的赤贫流氓之外,再有便是他收买的土人。以他的打算,荷人也好,土人和汉人高层也罢,对这些处于社会最下层的贫民甚少注意。这些人中汉人多半是无有宗族照顾,流落至此,是以一贫如洗;而土人则是小部落,或者干脆就是贱民,这些人被关注的少,却很容易收买,行事起来,更容易指挥。以他的打算,便是以汉人袭击土人中的高官和富商,纵火行凶,无所不为,同时又以土人大举袭击汉人居集之处,烧杀抢掠。两边在半夜时行事,混乱中荷人不及弹压,而汉人与土人两边积怨甚深,如此大规模的闹将起来,如同火星燎原,再也难以收拾。

除此之外,他又在此用金银收买了众多土人高官,只要事变一起,这些人必定不顾荷人弹压,出兵攻打汉人。如此一来,两边战火一起,回师的李侔便可以借着平乱和荷人无力控制局势之名,杀上岛来。其实以此时汉军的实力,完全可以不理会荷人如何,直接以大炮轰击沿岸炮台,步兵冲杀上岛。借着火炮和征战多年汉军的素养,那些荷人和乌和之众的土人如何能是对手。高杰心中明白,张伟不过是要借着此事,对当地的巨商豪门,实行毁灭式的打击罢了。

他在巴达维亚紧迫行事,唯一担心之事,便是李侔等人是否能如期攻下马六甲城。若是久攻不下,只怕还要退回此地休整,到时候新败之余,士气低落,又是仰人鼻息,威望大跌,就是高杰行动起来,汉军能有多大的助力,亦是难说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