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决定天国存亡的北伐与西征(第2/6页)

一篇大白话的“求贤榜”,老百姓一看就懂,觉得这个领导人没有架子,彼此间心理距离很近。通过这种方式,洪秀全发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虽然出身卑微,大多有一技之长,其中有很多人还是真正的豪杰。由于遴选机制问题,这些人长期被拒绝在传统的科举大门之外,现在他们终于有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但由于文化的缺乏,他们毕竟都有难以弥补的缺点。

写到这里,我们试着对洪秀全作一个评价。洪秀全是个要文没文要武没武的人,文治才能他远远比不上冯云山,武功本领他又比不上杨秀清,领军作战的本领他比不上韦昌辉、萧朝贵、石达开这些人。洪秀全为何还能成为这些人的领导呢?这固然跟洪秀全的创始人身份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洪秀全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如果说洪秀全有什么才能的话,那就是用人了。

在中国历史中,洪秀全最像的一个人可能就是刘邦了,不过论其气度和智慧他都比不上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大量删节版的刘邦。在用人方面,洪秀全也远远比不上刘邦,只是说和洪秀全自己的其他才能相比,用人方面他是相对出彩的。

从天京之乱中我们就能看出洪秀全的心术,他先是利用韦昌辉和秦日纲杀掉杨秀清,最后又借此除掉韦昌辉和秦日纲。到后来,他又果断地启用李秀成和陈玉成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两人都是杰出的帅才,没有一点的用人本领,是很难做到这些的。虽然洪秀全的所作所为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但毕竟巩固了个人的权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用人之术。

也谈谈北伐

在写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北伐是最关键的一环,根本不可能绕开,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北伐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就像一个生死关口。北伐的失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的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在拿下南京之后,应该借着锐气,一鼓作气,全军直捣北京。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时太平天国的斗志正处于最高昂的时候,全部主力北上的话,极有可能拿下北京。

如何评价这个观点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观点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当年吴三桂造反就因为在长江边踌躇不前,误了大事。太平天国如果倾巢出动,确实很有可能拿下北京。但是有几个问题必须考虑到,首先这么做风险是相当大的,南京一战中就能看到八旗子弟在绝境中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如果不能拿下北京,太平军很可能就会走向崩溃的边缘。其次,就算是拿下了京城又怎么样?太平天国能统一全国吗?

有人觉得,连京城都拿下了,这天下自然是你的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黄巢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最后还是兵败被杀。李自成也打进了北京,最后还不是落得逃亡被杀的命运。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当时有两大威胁,而且都是致命的威胁。一个是内部的矛盾,在南京尚且杀得你死我活,到了北京,权力更大,内讧只会更加激烈。第二个是地方上的力量,推翻了清政府不代表就建立了新政权,北洋军阀的例子我们都看到了,洪秀全如果在北京当了皇帝,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会同意吗?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认为攻克南京之后如果倾巢涌向京城是一个自取灭亡的决策。如果不信的话,我们看看当年朱洪武是怎么做的,朱洪武拿下南京之后,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先后吃掉陈友谅和张士诚,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巩固最后才决定北伐,赶走元朝统治者。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向荣很快在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琦善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这两人好比是蹲在天国门口的两头老虎。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伐,一定是腹背受敌,首尾难顾。

要搞清楚这次北伐绝不容易,这次北伐跟历史上的其他北伐不太一样,它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北伐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两万人。这就让人费解了,让两万人拿下京城,洪秀全和杨秀清虽然肚里墨水很少,但也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其中必有隐情。

定都南京两个月后,太平天国高层发出了北伐和西征的命令,北伐军由李开芳和林凤祥率军,主力部队由两万广西人组成。

朱元璋北伐时动用了二十多万大军,后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后也用兵十多万,还是在武器不对等的情况下。洪杨用两万人北伐这是在闹着玩吗?北伐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祥虽然骁勇善战,但北伐事关重大,理应派上韦昌辉或是石达开这样的人当元帅才对啊!太平天国这次北伐确实给人留下了太多的疑惑。

为了解开这些谜底,我们还得从清朝的军事体制入手。在写清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清朝的兵力非常分散,总是几千人、几百人一调,最多也就几万,从来没有一次性调动十万大军的,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这首先说明了清朝的兵力比较少,国家的常备军不超过八十万,其中绿营六十万,八旗兵二十万。实际数目更小,因为各营都有缺员的情况。

读者一定很好奇,到清朝时中国已经有四亿人口,组建一支两百万的大军完全没问题,为什么兵这么少呢?这还得从清朝政权说起,清朝是外族政权入主中原,八旗兵不是很多,他们能放心军队里全是汉人吗?所以,清朝皇帝在政治和军事上最讲究控制和平衡,让下面互相牵制,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

太平天国军队爆发后,清朝真正能调动的军队不过四十万。这四十万能够作战的军队还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清廷调兵几百人上千人,这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鸦片战争时,西洋军队几千上万人在神州大地横行无阻,很多人都嘲笑清廷的软弱。其实,他们也有难处,首先是兵少,其次又分散。真正跟洋人作战的部队也多不到哪里去,通常也就是一两万人,有时候洋人的军队还更多一些。

清朝军事制度深深地打上了外族政权的烙印,由于满族人口少,他们必须控制汉人军队的数量,从而导致军队整体规模较小。由于是外族入侵后建立的政权,他们随时担心各地出现起义,又将这些少得可怜的军队分驻到全国各地,如果出现会党起义立时弹压。而且各地的驻兵都是互不统属的,目的也是为了互相牵制,防止这些军队联合,操于一人之手,对清廷构成威胁。这也是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他不解散的话迟早要跟清廷干仗。

几百人、上千人的小军团分驻在全国各地,而且这些小军团的头目互相不节制,这固然不会对清廷构成威胁,但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这样大规模的起义也很不利。太平天国动辄几万人,如果有一个会打仗的统帅,可以轻松将清军的小军团一一歼灭。因为清军不够,各地才组织乡勇,正是这些乡勇的存在遏制住了太平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