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事更比国事烦(第2/8页)

康熙一听,兴致来了,说:“朕幼年读书的时候,每次都会读上一百二十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朕让皇子们也按照这个标准来读,大家都说太多了,每篇只要读十几遍就行。朕不赞同,你们看看太子的书法,写得很地道吧?如果不是朕让他下苦功夫,能达到这个层次吗?”

康熙又让几个老师秀一下书法,然后让大家评论,大家都说很稀松平常。

康熙更得意了,亲自在绫缎上写了一首程颢的七言诗,果然苍劲有力,大臣纷纷拍手赞扬。

这场读书活动更像是一场表演,其中有康熙的虚荣心在作怪,所以到最后戛然而止。

那些陪伴太子读书的老师们在整个过程中受尽了折磨,一方面要承受康熙和太监们的冷嘲热讽,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阿谀奉承,而且马屁还得拍出新意。这些老师大多是年长之人,每天陪着年轻人读十几个小时,累也累昏了。读书秀的第三天,老师耿介中途晕倒,不得不出宫调养。三天后,汤斌也称病请假。

康熙认为这些人消极怠工,非常生气。明珠等人趁机进谗言,说太子在写书法时,汤斌擅自用红笔圈点,简直是没大没小。还有人说,太子读书时,汤斌拿着书打瞌睡。

这些事可能是真的,但是作为一个六十五岁高龄的老师,整日这么辛苦也是可以理解的。结果,康熙对这些老师们作出了不公正的处分。耿介被革职,汤斌也被革职,太子的满文老师哈塔受到降级处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结局,太子的老师纷纷下岗,这个结果无疑是说明太子天资聪明禀赋很高,老师们都不称职,通过打压老师来提高太子。这是康熙对太子的溺爱,最终的后果还是由太子来承担。

太子党风云

康熙对儿子们,尤其是对太子的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爱一旦过头就会变成溺爱,反而会对孩子的身心不好。

康熙十七年(1678年),太子五岁,康熙正忙于平定三藩。在这期间,太子出痘了,康熙非常着急,抛开军务,陪了太子十二天,直到太子没有大碍。之后,康熙还在太庙里祭奠,感谢上天和祖宗保佑太子平安无事,并重赏治疗太子的人。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带着太子、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南巡,到达山东德州时,太子突然生病。康熙立即改变南巡计划,在德州停留十几天,专门照顾太子,还让太子的叔外公索额图过来陪太子。

当然,对于其他皇子,康熙也表现出了父爱滔滔的一面。

康熙的溺爱导致了太子的骄纵,在恭顺一面之外,太子还有暴戾的一面。谁只要违拗了他,他就会显得暴躁无比。康熙虽然节俭,但太子非常奢侈,在跟随康熙南巡的过程中,太子向地方官员狮子大开口,康熙就算惩治贪官,也没法惩治太子啊!地方官谁敢得罪这个未来的皇帝啊?还不得乖乖拿出银子。在江宁的时候,就因为清官陈鹏年不配合,太子就差点要把这个人处死,幸亏康熙还算明智。

太子的骄纵是一天天养成的,在宫里宫外他的口碑并不好,熟悉的人说太子刚愎自用好杀人,喜欢虐待下人。连皇室宗亲和朝中大臣,太子都不放在眼里,太子曾经亲手打过平郡王纳尔苏和海善,对朝鲜的使者也非常傲慢,以至于朝鲜的使者回去说:“如果太子当政,清朝必亡。”

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中途生病,特别想念太子,让他过来探望。当时太子只有十六岁,还没有脱掉贪玩之心,来了之后,看到生病的父亲,丝毫没有忧虑之色,反而喜形于色。康熙很吃惊很生气,觉得太子不孝,就把他打发了回去。

回京后,康熙找借口杀了几个太子身边的人,想以此给太子敲敲警钟,不要听小人的话,别在外面乱搞,太子曾经和几个人搞同性恋,康熙也知道这事。

可惜,康熙的敲打并没有起到作用。太子依旧我行我素,性情乖戾,康熙很寒心,以至于他愤愤说道:“隋文帝就是因为不能预知到儿子隋炀帝的罪恶,才不得善终;我只要还活着,就不会容忍太子做出不忠不孝的事情。”

从这时起,康熙心里就产生了废太子的想法。可惜,康熙实在没法对太子下手,每每想起过世的皇后,他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对太子的溺爱中,尽管他给了太子许多机会,但太子从来就没有珍惜过。

康熙对太子不满,太子对康熙更不满:你这皇帝要做到什么时候啊?

太子曾经公开对别人说:“纵观古今,有坐过四十年的太子吗?”

太子等得花儿都谢了,开始失去耐心了。确实如此,再等下去,当上皇帝也是个老头了。但是太子这种话毕竟是大不敬,对康熙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

还有一件事情让康熙对太子很失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北京的天气非常炎热,康熙带着儿子们离开北京,前往热河行宫避暑,热河行宫也就是现在的承德避暑山庄。康熙这次去承德带了八个阿哥,其中有皇太子胤礽和十八阿哥胤祄。这个十八阿哥还不到八岁,就跟着康熙来这里避暑打猎。

他们先在热河住了一段时间,接着便继续往北,带着大批人马围猎。就在大家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十八阿哥突然病倒。开始还只是发烧,康熙以为不是什么大事,把十八阿哥留在驻地,带着部队继续前行。走着走着,照看十八阿哥的人忽然快马加鞭赶过来报告康熙,说十八阿哥病情加重,非常危险。

康熙一听,立刻回到十八阿哥的身边。赶回驻地后,发现十八阿哥的情况果然不太好,两腮红肿,高烧不退。可惜驻地缺乏医药,康熙心急,派人去宫中接御医来诊治。

十八阿哥病重的时候,康熙经常把他抱在怀里,喃喃自语。幸亏御医赶到,小阿哥的病情终于得到好转。康熙很高兴,给坐镇北京的胤祉和胤禛发了一份手谕:“十八阿哥现在已经好转,想是没有大碍了,你们可以放心了。朕一个年迈的人,也仿佛获得新生一样。”

康熙对十八阿哥如此重视,可见他老年得子,舐犊情深。为了十八阿哥,康熙放弃狩猎,带着队伍回京城。但是在半路上,十八阿哥又发病了,而且这次病情更重,跟上次的症状还有一些不一样。即便是御医,也毫无办法,最终,还没到京城,十八阿哥就染病身亡。

失去胤祄那一年,康熙五十五岁。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康熙虽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也经不起老年丧子这样的悲痛。十八阿哥之死让他痛不欲生,然而,让康熙更加气愤和不解的是:随行的其他皇子对十八阿哥之死根本无动于衷,尤其是太子,对小弟弟的病情丝毫不关心,小弟弟死后,在他脸上根本看不到任何悲伤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