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海客瀛洲(第2/3页)

“万世盛昌啊——”众人的情绪沸腾,纷纷叩拜上天。

过了好一阵子后,大家的情绪才稳定下来,继续各干各的事情。

“大人——有客人来访。”负责守卫基地大门的人前来通传道。

我接过拜贴扫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的是“高丽国济州府佥事朴永南顿首百拜”,心中不禁疑惑起来,高丽棒子找我有什么事情呢?

“请他到会客厅说话,礼节上面周全一些,人家可是外国人呢!”我对那人吩咐道。

“夫君,高丽国的人也同你相熟么?”公主有些惊奇地询问道。

七郎与宋迪也有些疑惑地看着我,不知道我身上还有多少他们所不知道的秘密。

“怎么可能?”我一本正经地答道,“难道你们看我象是里通外国的家伙么?我可是规规矩矩的生意人呢!”

“那他怎么会来找你呢?”七郎问道。

“拜托,兄弟——”我没有好气地说道,“人家千里迢迢地来到中土,自然是有为而来,恐怕是为了购买兵器吧?虽然大家素不相识,不过在商言商,我倒是很乐意敲一敲高丽竹杠的!”

“高丽苦寒之地,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恐怕没有什么竹杠可敲吧?”宋迪冷静地分析道。

“夫人此言差矣——”我微微一笑道,“人道是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怎么能说是没有竹杠可敲呢?高丽出产的极品人参可是大补呀,为夫我自然是不会介意多收一些的,相信两位夫人自然也不会反对在寒冷的冬日,可以披上几件华丽的貂皮大氅吧?”

说话之间客人就来到了厅前,一共有五人个,当中的一个身着青袍,三十出头的样子,面容清秀,头上戴着高高的乌纱帽,远远地看起来的确像是一棵玉米棒子,还没有走到我们面前就拱手深施一礼道,“高丽国济州府佥事金永南见过大宋苏州刺史杨大人!”

“好说,好说——”我笑着迎了上去,将他拉住客气地说道,“金大人从高丽国不远千里来到大宋,一路上辛苦了,本官忝为地主,定然令金大人在苏州度过一个愉快的行程,里面请——”

“下官谢过刺史大人的美意!”那金永南诚惶诚恐地答谢道。

此时距离高丽攻灭新罗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建立高丽王朝已有四十多年,高丽王朝历来有向中原大汉王朝进贡的传统,自宋太祖开国后,高丽就遣使来朝,自为藩属。

只不过我知道这些高丽棒子们素来骑墙得很,近几年来辽国在北方的势力扩张得很迅速,控制范围也逐渐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大有将高丽纳入自己的藩属国的意思,而高丽内部对于选择哪个王朝来效忠的争论也没有片刻停息过。如果我估计不差的话,只要是辽国能够在下一次宋辽战争中获得胜利的话,这些骑墙的家伙一定会像墙头的芦苇一般顺着风向倾倒过去。

但却不知,在这个敏感的时刻,金永南来到大宋是为了什么事情,难道是——

果然金永南在坐定之后,从贴身的衣袋中取出一只锦囊来,谨慎地对我说道,“刺史大人,下官有一样东西要交给大人查看,请大人一定不要惊讶。”

“好啊——”我点了点头,立刻有侍卫将那只锦囊取了过来。

抽开锦囊上被火漆封好的丝带,里面有一道蜡封的软皮袋子,也用了火漆封口,再里面打开之后发现是一道白绢,里面的字迹尚未看清楚时,我先看到了那个题记和印章。

“啊——”不出那金永南的意料,我看到那东西之后果然条件反射一般地站了起来,双手捧着那白绢观看。

里面居然是大宋太宗皇帝的亲笔御书和大印,主要是让我想办法为来人筹集粮食与兵器,并且要在不惊动地方的情况下,将这些东西送到高丽的济州岛。

“夫君——”公主很担心地轻轻喊了一声。

“呵呵——”我稳定了一下情绪,笑了笑道,“没事儿,只不过有些出乎意料罢了。”

皇帝并没有在书信中谈及详细的原因,只是一再强调我要用心做好这件事情,不过根据字里行间的语气,我猜测,高丽人恐怕是利用藩属国的地位问题游走于大宋与大辽之间,以此来谋求最大的利益,心中不由得对他们又多了几分鄙视。

这次的行动如此低调,恐怕也是为了不过分地刺激辽国人。从苏州筹集粮食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运输上也不成问题,我完全可以动用水师来完成这个任务,武器也好办,光是基地里面出产的就可以满足高丽的要求,唯一要注意的,不过就是注意把事情办理得隐秘一些。

我将书信仔细看罢之后,已经对这件事情在大致上有了一个比较笼统的处理办法,况且在粮食和兵器问题上,高丽并不是直接索取,而是答应以本国的特产来交换,倒是一件划得来的买卖,处理得好的话,说不定还是能大赚一笔的。

“金大人——”我看了看正在饮酒的金永南,呵呵笑道,“此事本官已然知晓,必然会全力配合金大人做好的!不过诸事繁杂,也不是一日两日能办好,这段儿时间里,金大人还得在苏州盘桓几日,若有什么需求,不妨让舍弟帮你来处理,我不在时,他可以做主。”

“多谢杨大人!”金永南见我很轻松地答应下来,心中顿时一松,欢天喜地地谢道。

接下来的几日中,我都没有闲着,一面从太湖周围各县购买粮食,一面去昆山的基地定制高丽人需要的各式兵器,忙了个不亦乐乎。

高丽人最喜欢的兵器就是刀和弓箭,其次是类似于鱼叉这样形状的兵器,据我推测可能是处于公私两便的目的吧?不打仗的时候还是可以利用到生产中去的,提倡使用的人倒是个有远见的家伙。

因为新粮已经收了上来,所以粮食的征集非常容易,正好将粮仓里面的陈米给他们装船,对此,流连于酒肆歌台的金永南似乎有些不太满意,亲自跑来质问我为什么给他陈米?我则是很无辜地回答说,“金大人有所不知了!这海上运输是非常麻烦的,如果是刚刚征收来的新米,那些刁民们势必不会尽心将它们晒得通透的,在仓里面存上十天半月,必然会发生霉变!恐怕我们运到济州岛以后,这满船的粮食都要长毛了!可是我们如果用官仓里面的陈米则不用担心这么多,不是兄弟我夸下海口,我苏州府治下的粮仓,可是天下数一数二的!那一粒粒稻米,可都是万中挑一的呀!”

金永南显然对于这个事情了解得不很透彻,听我如此解释了一通后,颇有一些不好意思,连连向我道歉,我则很大度地原谅了他,并且为了表示自己所说的都有根据,特意吩咐手下在一条船上拉了些新米,用来作对比,以示自己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