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鲜卑第一帝(第4/4页)

拓跋珪的势力越来越大,贺染干迫不及待地要除掉他,指使匈奴勇士侯引七突实施暗杀。牧民尉古真告密,拓跋珪作好准备,营地戒备森严。侯引七突不敢贸然动手。贺染干怀疑尉古真泄露计谋,把尉古真抓起来审讯,用两个车轮夹他的头部,用刀刺伤他一只眼睛,尉古真拒不承认,贺染干无奈,只好释放他。

暗的不行,贺染干亲自上阵,率骑兵包围拓跋珪的营地。双方剑拔弩张,烈马长嘶,火拼一触即发。拓跋珪客居贺兰部,真正动起手来,是生是死,不言而喻。危难之间,贺氏挺身而出,谴责贺染干:“你们要杀死我的儿子,到底想置我于何地呢?”贺染干虽心有不甘,却只得收兵退走。他并不惧怕贺氏,实在是害怕贺讷和辽西公主,不得不离开。

贺染干行动失利使拓跋贵族看到希望。拓跋珪的从曾祖纥罗与其弟拓跋建及诸部大人共同请求贺讷推举拓跋珪为王复立代国。贺兰部和拓跋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辽西公主支持,贺讷不得不支持拓跋珪复国。此外,贺讷知道贺染干对贺兰部首领位置也抱有野心,一旦自己失去拓跋各部支持,就会让贺染干得利。贺讷思来想去,想起三国的曹操,自己何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助拓跋珪的力量统一大漠草原。

个人的利益大于种群的利益,这不是匈奴人的悲哀,而是人类的悲哀。

贺讷推举拓跋珪为代王,贺染干坚决不同意,我们贺兰部怎么能立拓跋珪一个外人做首领呢?贺讷笑着对弟弟说:“拓跋珪是正统王子,你我以前都是代国的臣子,现在反对人家复国,说不过去吧!”

有了贺兰部首领的拥戴,一切水到渠成。公元386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春正月,拓跋珪在拓跋诸部和贺兰部支持下,在牛川召开部落联盟大会,复兴代国。

壮阔雄伟的阴山南北自古以来就是千里牧场,内蒙古有首民歌唱出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牛羊遍野、风光无限的阴山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在青苍蔚蓝的天空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拓跋部向我们展现了草原民族独特的祭天礼俗。女巫们扭摆身子摇动铜鼓,拓跋珪与拓跋部其他七族的首领以黑毡蒙身,在篝火青烟缠绕熏缭中向西拜天,改元登国,正式登上代王宝座。

拓跋部在呼伦贝尔草原游牧时,曾经七分部落,由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七个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连同拓跋部形成“鲜卑八国”。部落可汗由拓跋部直系担任,从而确立君位世袭的兄终弟及的制度。但是,每位首领继位,必须与其他七个部落的可汗对天盟誓,以示团结一致,相依相存。这种传统直到东西魏时仍然存在,但后来已经沦为形式。

代王拓跋珪依靠汉人谋士建立起国家机构,对有功之人进行奖励,大封部落首领及亲贵,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汉人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奚牧为治民长,王建、和跋、叔孙建、庾岳等为外朝大人,统领亲兵,诸将皆掌宿卫军,并参军国谋议。长孙道生、贺毗侍从左右,传递命令。很快,代国的中央机构和权力中枢基本形成,一个复兴的奴隶制国家在漠南草原重新崛起。

代国复兴,王权并不巩固。新代国政权承袭老代国部落大人共管国事的旧制,然而,拓跋王族对附属部落的控制远非什翼犍时期可比。以贺兰部为首的部落难以归心使得新代国仅仅是个空壳,代北的匈奴独孤部和黄河西边拓跋部的世仇匈奴铁弗部也虎视眈眈。

舅舅贺讷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注视着年轻的代王,这也算一个国王吗?有谁见过寄居在别人牧场里的国王?

一百年前,鲜卑人打败匈奴帝国,迫使匈奴人西迁南移。一百年后,这场两大民族的争斗又将开始。年轻的代王拓跋珪面对的将是势力强大的匈奴三大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