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第4/5页)

傻丫头,岑卫东夹了一块五花肉给她:“吃饭。”

“嗯,卫东哥你也吃。”陈福香开心地点头,两颊微微鼓起,一双乌黑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着,生动又活泼,跟偷吃到油的小老鼠一样。

岑卫东真希望她脸上永远保持着这种单纯快乐的笑容,不要再尝到这世间所有的苦楚。

因为这个愿望,在晚上离开,看到于青青下楼倒水时,岑卫东走近,提点了她一句:“下不了决定,那就多去了解一下有关信息,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助于你做决定。”

于青青错愕地看着他。因为岑卫东完全不像是这么热心的人,别看他在福香面前好脾气,很好说话,但换个人试试?

“我是为了福香,谢谢你照顾她。”岑卫东说完这句话就走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家庭,不但不扣彩礼,还舍得拿出三百多块钱给女儿做嫁妆,那必定是不大缺钱又心疼女儿的,那又怎么会舍得将女儿嫁给一个瞎了只眼睛的男人呢?任凭她妈说得再好听,半个瞎子总是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

也就于青青身在庐山中,被所谓的亲情和好条件给蒙蔽了眼睛,没看清楚。依他看,这里面铁定有隐情。不过这是别人的私事,他能提点一句也是看在福香的面子上,至于怎么做那是于青青的事。

岑卫东这番没头没尾的话,让于青青心里乱极了,本就举棋不定的心更加地混乱。她咬住下唇,魂不守舍地上了楼,路过陈福香的门外时,停下了脚步,犹豫了片刻,敲开了门,问道:“福香,刚才你哥有没有跟你说过什么?”

陈福香摇头:“没有啊,青青,你脸色好白,发生什么事了?”

于青青心乱如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商量,她拉着陈福香进了屋说:“我……从小到大,我妈虽然没苛待过我,但其实她更疼我哥哥和弟弟,用她的话来说,我哥哥和弟弟才是老于家的根儿,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她这次这么大方,我很意外。”

陈福香听出来了:“你怀疑你妈没说实话?”

于青青没吭声,她心里要是有答案,心里就不会这么乱了。

陈福香见她半天不说话,拉着她的手出了主意:“咱们明天去打听打听啊,她把孙建明说得这么好,咱们可以打听孙建明家是不是这样的,这种情况应该不难打听吧。而且也可以打听打听你家里人为什么这么满意孙建明,这事总不可能没有风声传出。”

于青青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一瞬间振作了起来:“没错,福香,你说得对,我明天就去打听。你们啊,真不愧是兄妹。”连想法都一样,太有默契了。

“你刚说啥?”她最后一句声音特别低,陈福香没听清楚。

于青青想岑卫东既然没当着福香的面说,想必是不想告诉她,便支吾了过去:“没啥,不过福香,明天下班不能跟你一起去吃饭了,我得回家一趟。”

“嗯,青青要我陪你吗?”陈福香问道。

于青青有点犹豫,她现在对家里人有了想法,回家总感觉势单力薄,因为家里人都劝她点头答应这门亲事。如果有福香陪着她,在面对家人时,她不会觉得那么孤立无援。

“我跟你一起去吧。”陈福香见她没第一时间否认,索性一锤定音,定下了这事。

于青青感激地看着她:“福香,谢谢你,到时候,你在我家外面的路边等我就行了,我一个人进去。”

她只是想有个人陪着,并不想把陈福香扯进他们家这一烂摊子事里。

“好。”陈福香当然听她的安排。

——

次日,中午下班后,两人带着早上特意多买的两个肉包子,就着开水啃完填饱肚子就转道去了于青青家。

于青青父亲是机械厂的,分的房子离刺绣厂还有段距离,为了不耽误下午上班,两人特意坐公交车过去的。

半个小时后,她们下了车。于青青指着后面一大片家属楼说:“福香,这就是机械厂分的房子。”

“好大啊。”陈福香惊叹,这可比他们刺绣厂大多了。

于青青解释:“机械厂是大厂,有好几千人,职工多,房子也建得多。你跟我一块儿进去吧,巷子口有个刘奶奶,是孤寡老人,家里就她一个,她人挺好的,待会儿你在她那儿坐坐等我,我一会儿就出来。”

“好。”陈福香答应。

于青青就把她领到巷子口,跟刘奶奶打了声招呼说:“刘奶奶,我有事要回家一趟,这是我朋友,让她在你这儿坐会儿吧。”

刘奶奶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背都有些驼了,她点头答应了:“行,小姑娘就坐门口吧,待会儿你出来就能看到。”

“嗯,谢谢刘奶奶。”于青青感激地说。

刘奶奶摆手:“客气啥,小事。对了,青青,听说你妈要退休了?”

于青青完全不知道这事,意外极了:“刘奶奶,你听谁说的?”

昨天她回家,怎么没听家里人说起过?还有她妈过去找她也没说起。而且她妈今年才46岁,这么早就退休?

刘奶奶一看她这表情,就明白她什么都不知道。叹了口气说:“我也是听街坊邻居提了一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街坊邻居很多都是一个厂里的,消息非常灵通,这些风言风语很多已经被证实并不是空穴来风。

于青青抿了抿唇,觉得自己更有必要回家一趟了:“福香,我先走了。”

“嗯,青青,你,我在这里等你。”陈福香不知道该怎么劝慰她。

于青青点头,扯了个难看的笑容,刚要踏出刘奶奶的房子,又忽地退了回来。

陈福香不解地看着她:“青青,怎么啦?”

“我妈,她很小心地捧着一个饭盒出门。”于青青知道陈福香不明白,解释说,“我爸和我哥都在厂子里的食堂吃饭,小妹在学校食堂吃,两个侄女在家吃。至于我弟,他还在等着找工作……莫非我妈退下来就是准备把工作让给我弟?可当初说好了,给小妹的啊。”

她妹妹今年14岁,还在上初一,三年后正好高中毕业参加工作,那时候她妈也快五十了,退下来刚好合适。

因为家里只有父母的两个岗位能够顶替,却有四个子女,他们便说好了抽签,最后大哥和小妹运气好抽中了。大哥前几年进了钢铁厂做临时工,只等于父退休他就顶上去。

于青青高中毕业后自己应聘进了刺绣厂。她弟弟,父母也打算走这个路子,四处托关系,想将他安插进某个厂子,哪怕是临时工都行,后面再慢慢转正。

不曾想,她最近没怎么回家,竟出现了变故。于青青说:“福香,你先回厂子里吧,我跟过去看看。”

陈福香赶紧跟上了她:“我陪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