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遍地都是焦土(第4/5页)

官兵们听后很受鼓舞,战斗前,即把老百姓全部迁出城,将城门全用砖石和沙袋封堵,还挖了防空壕以躲避敌机。

尽管大家非常卖力,可相同的一幕还是一点不差地出现了:日军集结火炮猛轰,在北门城墙一隅轰开了一个缺口。

川军分头封堵,向日军展开肉搏冲杀,一名连长胸口负五处刺刀伤,称得上舍生忘死,然而仍然挡不住日军的大批涌入。

像滕县城破的那一刻一样,日军占领了城上,居高临下,守军在城墙下无法伸展,旅长李克源亲自督战,接连发起两次反击,都无法奏效。

日军占据制高点后,即向城内扩展。川军分段巷战,有的爬上屋顶,有的隐蔽在小屋内,枪支打坏了便用刺刀和日军硬拼,又有一名营长战死。

李克源见伤亡重大,城已失守,便下令撤退,同时他将幕僚和勤杂人员集中起来,组成总预备队,亲自率领,轮番掩护,战斗至夜才得以撤出长治城。

这一战,从李克源到他的参谋长均受重伤,川军伤亡达到千人以上。李家钰尝试突破,但他失败了。

长治失守后,第108师团长驱直入,又拿下卫立煌所驻节的临汾,往南一直席卷黄河渡口风陵渡。

晋南局势由此变得一片混乱,第四十七军被抛于敌后,陷入包围之中,随时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李家钰焦虑不安,甚至想到自己可能会步邓锡侯在南盘村的后尘,被日军俘虏。正好当时电台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没人管得着他,便决定西渡黄河去陕西,以便尽早脱离险境。

都到了黄河边,一看,没有渡船,于是临时搜集门板、木料,抢制出木排。可是这种木排经不起风浪,连着试了三次,都被急浪给打翻了。

渡不了河,继续留在岸边,怕日军追过来,不是被打死就是被逼到河里淹死,李家钰只好率军返回原路。

因为不明敌情,其中一支师遭到日军袭击,一下子损失两百多人,全师崩溃。李家钰拖这个拉那个,直至退进绛县太阴山区才得以收容兵员,一点,出川时两万人的一个军,已不足五千,整整减员了四分之三有余。

李家钰每次召集军佐人员训话,最爱说的是:“我这人虽然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性坚情长,如果认为我这里的塘太小,容不下你这样的大鱼,可另谋高就。什么时候不称心了,想再回来,我照旧录用,绝不歧视。”

对自己的这口“鱼塘”,李家钰感情深厚,现在骤然缩到这种样子,其心情之灰黯可想而知。尽管出川前,他也没把前程描绘得有多么辉煌,但绝想不到会如此惨淡。

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在你落难失败的时候,极少有人出言安慰,相反旁边总有几头猪在笑,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这边李家钰已经够难过了,那边蒋介石还来电报,骂了他一通,说他作战不力,连丢两城姑且不论,怎么两万会打到连五千都没有了?

你问我,我问谁去,难道这是我愿意的吗?李家钰郁闷得要死。

这封电报是第一战区长官部转来的。临汾陷落后,卫立煌调到河南洛阳,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李家钰也随之归入了一战区序列。

李家钰当即复电长官部转蒋介石,也没扯别的,就说部队损失惨重,亟需补充,否则他就不干了,请另派他人来接替。

一发火,境遇倒改变了。

晋南失败,当然不能全怪川军,真要处分,处分卫立煌还差不多,起码兵力部署就不恰当,二线兵团怎么可能打得过人家正规师团?

卫立煌很清楚这一点,而且他新官上任,亟需有所建树,像李家钰这样还能在黄河北岸坚持抗战的部队已实属难得,如果一跺脚走了,接下来就该他郁闷了。

卫立煌赶紧把蒋介石的电报压下来,自己发电报给李家钰,摸着脑袋安慰半天,然后又从黄河南岸运去粮食、弹械进行补充。

李家钰是个吃软不吃硬的汉子,既然卫立煌肯替他做主,气也就消了下去。

卫立煌送粮送弹,自然要有所倚重,不久李家钰就奉令由太阴山区南调中条山西段布防。

川军到达之前,晋军王靖国部正进攻日军占据的平陆。晋军的装备不知比川军要好上多少,但王兄很不给力,左攻右攻拿不下来,这才迫得卫立煌走马换将。

此前,李家钰连败两阵是有原因的,试想,与第108师团单挑且能获胜,对无论哪支国内部队而言,都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

只要肩头压的不是座大山,真实能力就能体现出来。李家钰虽难比杨森,但亦可稳坐二线川将中的第一把交椅,打个小喽啰还不在话下。他上阵后,只一个回合,便攻下平陆及城郊多处据点。

卫立煌见李家钰确实能战,随即传令,让他继续进攻安邑。

李家钰对这一战非常重视,特别授命团长孙介卿领兵出征。孙介卿是李家钰的表兄弟,亦是一员难得的勇将,他上阵后以突袭战术,一天之内就击溃守城日军,攻入县城。

能从日军手里收复失地,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不过还没等李家钰高兴,日军便发起了反扑,孙介卿守了两天,终究守不住。安邑得而复失,孙介卿团亦伤亡惨重。

李家钰治军严厉,东阳、长治落败后,一些团营级以上军官都因此畏罪潜逃,孙介卿没跑,一者因为与李家钰有亲戚关系,二者也觉得自己尽了力,即便无功也不致治罪。孰料李家钰听到战报后,一时冲动,竟然下令将归队的孙介卿给枪毙了。

冷静下来之后,李家钰颇有悔意,他将孙介卿以在安邑殉职上报,对其余参与守城和阻敌增援的将士,也多有奖赏。

这两仗打下来,李家钰已没多少兵了,恰逢成都送来两千壮丁,解了燃眉之急。

抗战前,中国并无日本那样的征兵基础,缺乏正规的后备役兵员储备。四川因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中断内战,所以青年壮丁大多参加过战争。跟日本的后备兵一样,他们入伍之后就是见怪不惊的老兵,比起黄埔军校那些刚刚走出校门,毫无作战经验的学生官都要强上很多。

从杨森到邓锡侯、孙震、李家钰,损失之后皆赖这些壮丁进行源源不断的补充,战力恢复起来也就相对较快。一来二去,连“中央军”都知道了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四川壮丁只要一到汉口,还没上岸,他们就会派川籍军官上去套近乎,然后先下手为强,把壮丁“劫”下来再说。

人暂时不是问题了,缺的还是武器,总不能让人家壮丁赤手空拳去打仗吧?

武器,不是光川军缺,大家都缺,因为都得伸手朝上面要。可是除非你难得地打了胜仗,让老蒋高了兴,要不然能不挨老头子骂就不错了,想让他直接批条子给武器,基本不现实,而在整个中条山区域,既有李家钰的川军,又有晋军、陕军、“中央军”,还有八路军,大家都在一口锅里吃饭,都有理由得到充分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