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为理想而战(第4/7页)

杨森决定亲自过问,让警察厅把证人送来。

证人到场,杨森愣住了,原来竟是两个小孩子:一个男孩,只有八岁,一个女孩,十二三岁。

杨森诧异地问陪他们前来的警察:“两个未成年人,怎么可以作证?”

警察说有证物啊。那是一张电报纸条,是从孩子书包里搜出来的,而且两孩子在警察厅都承认了,说系女教员派他们来安庆进行“活动”的。

杨森再看孩子,小脸全都吓到煞白,于是他便把警察支开,和颜悦色地单独与之交谈。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两小孩是姐弟,家里有部队电台借住过,那张电报纸条是报务员扔掉的无用电码,孩子好奇,就收集起来玩耍。他们这次到安庆,其实系逃学出来的,准备在安庆找外婆,外婆没找到,却因为跑来跑去、东张西望,被警察给逮住了。

警察厅是什么场所,既有书包里搜出的“物证”,又被警察拍桌子敲板凳地一吓,两小孩就糊里糊涂地承认是某老师派他们来的。

这真是葫芦僧判了葫芦案。杨森很生气,派人把孩子送回桐城,同时又责备了警察局长几句,让他立即结案。

“间谍案”发生后不久,杨森在安庆街上行走,忽然人群中起了一阵骚动,许多人在喊:“抓到汉奸啦,抓到汉奸啦!”

杨森心中一动,分开人群,挤过去一看,见几个满面怒容的人正抓住一个吓到半死的“汉奸”不放。

有了“间谍案”的经验,杨森赶紧说:“把他带过来,让我问话。”

人群中有认识杨森的,便把“汉奸”推到杨森面前。

这“汉奸”倒在地上,浑身瑟瑟发抖,吓得身体都软了,经杨森的卫士劝慰,才结结巴巴地说出了原委。

原来当天是端午节,按照安庆风俗,家家户户都要买点红布给小孩做衣服。此人买了布后,不经意地举起来朝着太阳一照,本意是想看看布质厚薄与否,可不凑巧的是,日机正好于此时飞过,便被误解成了给敌机打信号。

杨森有军事经验,这事一想就能明白:飞机飞得那么高,怎么看得见那一点点红布呢?再说了,安庆大街又不是什么军事基地,哪里用得着打信号。

杨森做主,竭力给群众解释清楚,才帮“汉奸”洗脱冤枉,挽救了一条无辜者的生命。

杨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安庆的大街小巷,由此还给他带来了一件奇遇。

有一天早上,杨森骑马去安庆郊外散步,走到一处公园,发现那里聚集着许多人。

这些人个个面容憔悴,但是衣冠楚楚,一看就知道是高级知识分子。经杨森下马询问,了解到他们全是山东齐鲁大学的教职员工。

当年的齐鲁大学极负盛名,有“北燕京,南齐鲁”之称。学校因抗战要迁到后方,可是由于无处寻觅交通工具,师生全都流落到安庆,自身衣食无着,学校的图书仪器也没法运来。

杨森打听明白,立即出手相助,安排车辆进行运送。听说师生们要去四川,他又积极鼓动齐鲁大学迁去自己曾长期驻防的万县,并把他原在万县的司令部借给齐鲁大学做校址。

四川军人素重教育,杨森引以为豪,认为协助齐鲁大学迁校,是他在安庆做的最为得意的一件事。此后,杨森还曾派出车船,将合肥几所学校及安徽大学的图书仪器,全部抢运到武汉。

在很多人眼里,无论“间谍案”,还是“汉奸案”,乃至于迁校,都称不上大事,作为一方统兵将领,杨森微服私访的举动,似乎还有不务正业之嫌——有这空,你应该多研究研究兵法嘛。

可是,兵法有很多种,这其实也是一种兵法,而且是杨森偷师后学到的顶尖兵法。

正是从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上,杨森开始有意识地接近民众,了解民众,直至组织民众,从而为他日后叱咤抗日战场打下了基础。

杨森为人颇有历史情怀,乘着驻防安庆的机会,他特地去参观了包公遗物,瞻仰了李鸿章府邸,甚至还跑到桐城,一一凭吊了周瑜及大小乔的墓地。

在桐城,看着夕阳西下,白杨萧萧,历史与现实瞬间融汇到了一处,杨森默诵起苏东坡的诗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有勇无智的吕奉先渐渐远去,杨森现在的偶像,已变成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公瑾。

纯战术的兵法,杨森当然也研究。

日军占领南京后,并未立即向安庆发起进攻,只是派飞机轰炸。本来按照安庆的城市级别,还不够资格挨炸,但安庆附近有座飞机场,日机每次炸完武汉,安庆是必经之地,如果机舱里还有剩余炸弹,一准会全部扔进飞机场。

杨森于是找来木匠,做了几架木头飞机。日机路过安庆时,发现下面还有一支“机队”傻乎乎地停在机场,立即胸肌澎湃,忙不迭地围过来狂轰乱射,把“机队”打得支离破碎,木屑块飞得满地都是。

其中有一架日机或许是太投入了,一个俯冲,竟然将飞机头扎进地面,顿时机毁人亡,倒是机枪和降落伞全都完好如新,被杨森守株待兔,乐呵呵地捧了回去。

杨森变聪明了,或者说,变狡猾了。

兵者,诡道也,除了以硬对硬,直来直去,还可以拥有更多选择。造木头飞机不过小技,杨森还“偷师”了更多精髓。

日军占领南京后,并未立即沿江西上,但在徐州会战进入收尾阶段后,其战略重心逐渐向淮南转移。

淮南战场由杨森和徐源泉共同负责。杨森以安庆为中心,徐源泉以合肥为中心,由于这一战场无“中央军”驻扎,守备上相对薄弱。

1938年5月初,第6师团从芜湖启动出发。这个臭名昭著的“野兽师团”战斗力极强,其前卫部队短时间内便击败了徐源泉所率的鄂军,从而攻占巢县,逼近合肥。

巢县不是杨森的防区范围,而且他自己承担的防区面积也已经够多了,还得防两头——南面是沿江水路,北面是淮南铁路。

待在家里看人打,绝不是杨森的性格,战场上他从来就不肯安分守己,更何况从战场态势来看,帮鄂军就是在帮自己,守合肥就是在守安庆,如何能坐视不动?

人生就像在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怕个什么!

新四军的作战实践告诉杨森一个道理,有时后方攻袭战,要比前方硬耗有效得多,也讨巧得多。

1938年5月13日,在杨森的指挥下,原守淮南铁路的第二十军一部架设浮桥,突然渡河杀往巢县。

手上还有分内活,所以原计划并没有要攻占巢县,而只是想发动奇袭,杀些鬼子,挫挫此辈的嚣张气焰。在到达巢县附近时,碰到一个当地农民,听说川军将去巢县打日本人,农民透露了一个秘密:巢县城墙上有一个洞,洞口还不小,扛着机枪都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