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策上将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大胜,一战擒二王:既打败了占据河北的夏王窦建德,又消灭了占据河南的王世充,并在随后的洺水大战中,打败了窦建德的部下——归顺李唐又谋反的刘黑闼(虽然那次还是让刘黑闼逃跑了,但却为之后的太子李建成彻底消灭刘黑闼打下了基础)。

至此,夏、郑以及汉东全都在有李世民参与的战役中灰飞烟灭。而李唐王朝统一中国,成就千秋霸业也指日可待。

长安的唐高祖李渊长舒一口气。

为李唐统一立下了盖世奇功,最大功臣,无疑就是秦王李世民了。在那几场他指挥的重大战役中,尤其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虎牢关之战,将李世民推上了荣誉巅峰,朝野上下好声如潮。

之后,虽然刘黑闼是被太子李建成擒拿,并彻底消灭,但在长安百姓的心里,太子李建成只是捡了个便宜,而且还是捡了秦王李世民的便宜。

民心,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秦王李世民。即便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同时出现,百姓们也会将焦点和掌声送给秦王而忽略太子。

这,从公元622年,太子李建成剿灭刘黑闼胜利回京,没有得到预想中的万民欢呼就能看出。

那年,觉得已经高枕无忧的唐高祖李渊,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特令太子李建成率众皇子去体察民情。在剿灭刘黑闼上立了功,太子李建成自觉在统一大业上,他和秦王李世民有着同样的功劳。

然而,百姓的表现似乎不是这样。

当时,体察民情时,按照身份地位,太子李建成走在最前面,依次是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等其他十多位皇子。可令太子李建成尴尬的是,当他走过行注目礼的民众面前时,民众并没表现出特别的兴奋,只是默默地看着他,有些甚至还早早将目光从他身上转移到了他的身后。

当秦王李世民经过时,民众骚动起来。

“秦王!秦王!”民众欢呼,声音此起彼伏。

面对民众的欢呼雀跃,李世民表现得理所当然,他微笑着挥手示意,像个真正的王者,丝毫不顾忌前面的哥哥以及后面的弟弟。

再有涵养的人,也无法忍受这种场景。太子李建成既尴尬又愤怒,他沉着脸,朝同样被“无视”的皇子们一挥手,率先离开,只留李世民被人群簇拥,欢呼。

那时的李世民二十四岁,英气勃发。

从那时起,太子李建成意识到这个弟弟对他地位的威胁;从那刻起,他们从兄弟变成了对手。

可惜,那时的唐高祖李渊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不然,他不会给秦王李世民至高的荣誉,无上的地位。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位列秦王(诸王中排第一),还被封为太尉(三公之首、武官之最)、尚书令(文官之首)、陕东道大行台。拥有如此多的官位、爵位,本已封无可封,无需再封,可架不住李渊对李世民收复河南、河北后的激动之情。为了激励士气,也为了体现秦王李世民对李唐的贡献,他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

这个封号,表面意思是:你是众多星辰中最亮的那一颗。实际意义则是:你是百官之首。

如果这只是名义,名声上的“利”,那么,李世民的秦王府一定不会强大到连太子和齐王联合起来都比不上的地步。

“天策上将”拥有“自置官属”权。

什么意思?就是李世民可自行为天策府招募、选拔人才,让这些人才成为天策府中的官员。

可唐高祖李渊还是觉得,如此职位、头衔、爵位,仍无法与秦王李世民为李唐所做出的贡献匹配。于是,他又加授李世民为司徒。

这样,在三公里,李世民就拥有二公位:太尉、司徒。

擅长在皇子中搞平衡的李渊,亲自打碎了这种平衡。

李世民在唐朝廷的身份,仅次于皇帝李渊、皇太子李建成。可若从实权上来看,他甚至已经超过了太子李建成。他的天策府,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里面汇集着文功武略均非比寻常的一群人……

外患已除,李唐内部却自此暗潮涌动……

第五十四节 李世民和他的影子内阁

(1)

“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署”。

李世民在被封为天策上将后,朝中百官都来祝贺,他却淡淡一笑,不以为然。百官又是一阵惊叹。

“像秦王这么为人谦逊的人已经没有了!”

“秦王南征北战,历朝历代都无人可及!”

……

这样的或奉承或夸赞,李世民自拿下河北、河南后便听得有些腻了。对他来说,这些赞美都算不上什么,甚至对于他的父皇给他的封赏,他都表现得异常淡然,不过,有一件事他却是非常高兴的。这种高兴,他只能暂时放在心底。那就是,在他被封为天策上将的同时,他拥有了“自置官属”权。

若干年后,在他成为储君,进而坐上皇位后,他一直在想这件事,一直在想如果没有这个可以“自置官属”权的天策上将身份,他是否还能当上储君?皇帝?他的答案是,一定不会。

在还没有被封为天策上将之前,李世民时常陷入苦恼中的是:几场仗下来,那些降唐的猛将,以及投唐而来的文人志士,怎么才能只忠于自己?

李世民自和父亲去太原,便开始有意识地笼络天下英才,只是,那时候的他,是为了给李姓夺得天下笼络英才。而在建唐后,他便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的野心笼络英才了。

每打赢一场仗,每夺得一座城池,李世民最看重的,不是获得多少财物,而是得到多少英才。因此,那为新归附的文武官员登记造册的工作,也就交给了他最依赖的人,有时候甚至还要亲自出马。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他必须保证,最威猛的武将,最有谋略的文官都在他的麾下。

这种做法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做得很隐秘,神不知鬼不觉,直到拿下洛阳后,父亲让温大雅特意来洛阳,为新归附的官员登记造册时,李世民才发现,也许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已经意识到点什么,或者有所觉察,已经在提防了。

不管父亲有没有意识到什么,察觉到点什么,李世民都很不开心。他加紧了对英才的笼络,并将此项任务交给了房玄龄和杜如晦。

对李世民而言,房玄龄和杜如晦最可信赖,也最有智慧,更慧眼识人。这二位一直不辱使命,即便是在皇上派来的温大雅面前,他们也能巧妙地将张公谨、刘师立、李君羡、田留安留在了秦王府。

在未被封天策上将之前,虽然猛将英才大多被他“弄”到了秦王府,可李世民一直担心,担心这些猛将英才会被父亲李渊以各种形式,各种原因从他的秦王府调出。在被封为天策上将后,拥有了“自置官属”权,他的这些担心,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