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1章 破庙对(第2/3页)

魏征哈哈一笑:“正是如此!关陇军功贵族,人数众多,至少有数百家之多,这些人从北魏入关,六镇起义,宇文泰进关中时就已经是世代为将了,一代一代都靠着不断的战争来封妻荫子,他们不太可能是实权官职,但追求的是要建功传子,不至于让儿孙挨饿。”

“先皇在位时,战争从来就没停过,开皇初年对突厥的战争,开皇九年灭陈之战,开皇末年两次反击突厥,还征伐高句丽,出兵西南,仁寿年则讨平岭南谋反,出征林邑,这连年的战争并没有太损耗国力,却让这些关陇家族几乎个个都有军功可捞,就是我家主公和二位,也因此得官赏爵,有了今天的地位,对吗?”

李密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只是先皇每次出兵,都讲个师出有名,现在吐谷浑臣服我国多年,从没断了朝贡,而高句丽上次被我军出兵攻打之后,也是称臣服软,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出兵呢?再说打个小小的高句丽和吐谷浑,也不可能满足关陇贵族们这么多封候的需要吧。”

杨玄感开口道:“密弟,吐谷浑并不难打,他们的实力不强,骑兵不过几万,主要是仗着青海河湟之地偏远荒凉,人迹罕至,时不时地下高原来抢劫一把罢了。但那高句丽,却是有户数十万,带甲不下三十万,加之路途遥远,很难对付,如果要征伐高句丽的话,确实是极耗国力之举,是以当年先皇出兵伐高句丽时,高熲高仆射就极力劝阻,事后果然也没有成功。行满兄,我记得那年你也参与此战的吧。”

王世充点了点头:“当年我本来是要跟着周罗喉将军率军从水路进军的,结果前军碰到风浪,几乎全军覆没,而陆军又中途无功而返,我们这才不得不退兵,哦,对了,你的堂姐夫封伦,那次就在前军,差点没命。”

杨玄感笑道:“为此事,他可是恨死你了,这么多年就没少在我耳边断过你的坏话,能把我这堂姐夫气成这样,行满,也真有你的。”

魏征说道:“杨世子说得不错,高句丽的国力很强,不仅本国有数十万精兵,而且可以驱使契丹,奚,同罗,勿吉(即女真族,古时的肃慎)等蛮族,极限动员的情况下,可以有十余万骑兵,三十万以上的步兵,实力一点也不比陈国差,而路途遥远,我大军补给困难,如果要打高句丽,那必须是举国之力,倾大隋精兵的决战才行。”

杨玄感点了点头:“我有点明白魏先生的意思了,你是说杨广最后会因为征伐高句丽,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我觉得也不至于吧,先皇就曾出动过三十万大军征伐高句丽,陆军几乎是十不存一,也没对大隋伤筋动骨啊。”

魏征笑着摇了摇头:“先皇是先皇,即使是因一时意气而不理智发兵,也只不过出动了三十万人而已,这对大隋,确实称不上是伤筋动骨。”

李密叹了口气:“三十万大军的数量已经不少了,当时是大力征发了河北一带的府兵,陆军主力在辽西的营州(今辽宁朝阳)集结,可最后因为路途遥远,粮道不济而退兵,士卒多饿死,每想及于此,总是心痛不已啊。我大隋的将士没有倒在敌人的刀枪弓箭之下,却是给饿死病死。唉。”

魏征点了点头:“所以我们英明神武的杨广大帝一定不会犯上次的错误,他虽然不会打仗,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还是懂的,这回他要攻高句丽,一定会出动大军,以雷霆之势一举将高句丽碾平,依我所见,他出动的军队不会少于六十万,上次的河北之粮,连三十万人都无法供应,二位想一想,这粮食要从哪里运?”

杨玄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关中的粮食自给尚不足,根本不能指望,并州那里还要防着突厥反水,也不能大规模地调粮,要供应粮食到东北偏远的幽州和辽西营州,那只有从中原和江南运粮食了,只是中原人口众多,现在洛阳成了国都,中原一带的粮食要优先供应东都洛阳,想要为北上的征高句丽大军运粮,只有调江南的稻米北上了,这一路之上,万里之遥,只怕运不到那里,就给民夫自己给吃光了吧。再说供应六十万大军,上百万民夫,这得多少粮食?”

魏征哈哈一笑:“杨世子不愧是领军大将啊,这些都能想得到。那依你之见,杨广又要实现灭高句丽的计划,又要运粮,他有什么好办法吗?”

李密和杨玄感同时双眼一亮,脱口而出:“运河,水运?!”

魏征点了点头:“正是如此,通过运河,是可以把江南的粮食运往北方的,从吴越之地的杭州,到三吴之地的苏州,那里就有现成的运河直通到长江,是南朝所挖,这一段是现成的,稍微修修就行,然后就是从长江开挖运河北上,向东北方向则可以通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中原争霸,而挖的一段邗沟渠,通入淮水,直达山东。然后再折向洛阳,抵达黄河,只要再想办法从邺城或者幽州再挖一段运河,连接黄河和幽州,就可以以水运的方式运粮北上了。”

杨玄感长叹一声:“江南那里的河道还好说,稍微疏浚一下即可,那从扬州到山阳的邗沟渠,早就年久失修,东汉末年三国之后就没再通过船,要疏通得花大力气,至于从洛阳到扬州的这条新水路,还有从幽州到黄河的水路,全都要新挖,这得是多浩大的工程啊!”

魏征微微一笑:“前一阵杨广不是在建大龙船嘛,就是要从东都能够直接去扬州,为了这个巡幸的举动,已经在去年征发了东都一带的百余万民夫,开挖通济渠,先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谷、洛二水达于河,循着东汉张纯所开阳渠的故道,由偃师至巩县的洛口入黄河;然后另一段自河南的板渚,引黄河水经荥阳、开封间与汴水合流,又至杞县以西与汴水分流,折向东南,经今商丘、永城、宿县、灵壁、虹县,在盱眙之北的山阳入淮水。”

“当时几位大人可能新官上任,没有太在意这事,可是这开挖运河,疏浚河道之事在当时的东都一带,可是大事,不仅这通济渠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挖成,直接连通了淮水,而且把从扬州到淮水的邗沟也大规模地进行了整修,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同时还进一步疏浚了山阳渎。通济渠和山阳渎共长二千余里,渠广四十步,两岸筑御道,并种了柳树,既可护岸,又可给牵船人遮荫。”

“去年岁末的时候,杨广大规模地乘龙船往返于东都和扬州一个来回,几千艘龙船在新开的通济渠和邗沟中运行,沿河随驾与护卫的兵士多达几十万,一路之同,过州越县,沿途官民无不跪倒拜服在运河两侧,杨广的天子威风,可谓摆到了极致。这也检验了这两段河道的通航能力,既然十几万人的大型船队都可以畅通无阻,那每年几百万石的运粮船队,自然也是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