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百家兴衰(第2/3页)

两者也并未再发生什么冲突。

直到如今。

但是,小猪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秋后算账的日子来了。

自东汉之后,农家作为一个学派一个思潮,彻底的消失了。

以至于两千年后,想了解农家,竟然只能通过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管仲的《管子》还有孟子所著的《孟子》来窥见农家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鳞半甲。

这么想着,刘彻就不禁在心里感慨了一声。

只能说,儒家那些家伙,粉饰自己最厉害,用笔杀人更是一绝。

不就是输了辩论吗?

至于要赶尽杀绝吗?

不过,回头想想,刘彻也觉得,农家的思想确实有些偏激了。

居然想把民众放在皇帝头上,认为民众大于皇帝,真是大逆不道!

统治者愿意维护和保留他们才怪!

也就只有秦国那个怪胎,能容纳得了这些叛逆的言论。

反正,对于秦来说,能加强他国力的,管他什么言论,都可以拿来一用,不合意不听就是了。

不过,刘彻却觉得,农家这些言论,没什么不好。

后世大天朝还天天喊为人民服务呢!

儒家一口一个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忠孝礼呢!

最后还不是该鱼肉继续鱼肉,该无耻继续无耻?

口号什么的,想喊就喊呗,嘴炮只要不落到实际上,喊破天又如何?

君不见,农家在秦国的时候,可对秦王说过什么要人人平等劳动吗?

当然,这些事情,刘彻也就在心里想想。

嘴上还是要讲政治正确的。

“有志气啊……”刘彻看向那个小小的赵过,蹲下身子,和颜悦色的道:“尔外祖,尔父,其志远大,赵过,尔可愿继承先人之遗志,发扬光大?”

而在场的许多百姓,在听完了赵邵氏的故事后也特别感动和同情。

赵氏孤儿为什么那么催泪,还不就是戳中了民众的泪点?

老百姓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同情弱者,喜欢看到大团圆结局。

于是,许多人都紧张的看着赵过,希望赵过能挺起胸膛说一句愿。

就连宁成,也在心里说:“赵过,快告诉家上,你愿意!”

跟儒家对这个从墨家分裂出来的农家充满了敌意不同的是,法家对于农家可谓是倍感亲切,基本上现在,农家的人去找法家的人办事,比法家的人找法家的人办事还要方便。

为什么?

秦代,百余年时间,农家与法家密切合作,通力配合,才最终打造出了秦国那个恐怖的战争机器。

因此,当世大多数法家对农家有着格外的亲切感,许多人甚至从来没跟农家人打过交道,但只要听说某某是农家就会下意识的认为他是自己人。

这就跟后世天朝大部分人都去过小巴,但一提起小巴,就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巴铁,好朋友。若是偶然遇到一个来自小巴的旅行者,基本上能帮忙肯定帮,而且还特别热情……

此刻的宁成,在听了赵邵氏的故事,即感动又觉得励志。

对于赵过,更时立刻就看重了起来,将之视为自己真正的弟子了!

为什么?

对法家来说,农家就是小弟啊,在秦代,法家习惯了自己制定政策和目标,地方上的杂务交给农家去处理。

法家从来不觉得农家是个威胁,反而是个很好的盟友和小弟。

宁成现在已经是太子宫中的一员了,而且地位还不低,是率更令左丞,前途远大,他自然想要在将来做一番事业了。

而当此之世,法家不止要跟黄老派争权,还要跟越发兴盛的儒家抢夺话语权。

对于宁成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农家助手,是理所当然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赵过现在是年纪小,但也有七岁了,八九年后,就长大了,到时候,若是培养得当,那就能成为他伟业的一个重要辅佐者。

在众人的期许和期盼中,赵过很懂事的低头一拜道:“回禀家上,弟子愿意继承先外祖父大人,先父大人的遗志,将来上敬天子,下安黎庶,写出一本有益于社稷的农书!”

赵过的声音虽然稍显稚嫩,但语气坚定,眼神严肃,非常认真。

周围百姓一听赵过的回答,吩咐叫好。

就连宁成也暗自挥了一下拳头,在心里叫了一声好。

刘彻也呵呵的笑了起来,摸了摸小赵过的头,赞赏道:“有志气,孤就等着你长大了,将那本东陵侯与你先父未完的农书写好了,再拿来给孤看……”

刘彻顿了一下,道:“不过呢……小赵过,你得好好学习,写一本集农家先贤大成的著作,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你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诺!”赵过重重叩首道:“小子谨记家上教诲!”

他人虽小,但看上去却已经相当稳重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少年老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

刘彻站起身来,对宁成吩咐道:“以后,这孩子就交给卿来教导,卿务必上心……”

“诺!”宁成高兴的躬身答道,他实在太愿意干这事情了。

“另外,吩咐下去,这赵邵氏一家,里正和思贤苑的管事,要照顾一二,孤儿寡母的,能帮就帮一下……”刘彻吩咐着。

这北里的里正和跟在刘彻身边的王道立刻就躬身道:“诺!”

于是,众人看向赵邵氏一家的眼神开始变得火热了。

有了太子这句话,他们一家以后最起码不用再担心生活上的问题了。

……

出了北里,刘彻骑着马,慢慢在夕阳下走着。

他身旁,王道小心翼翼的骑马凑过来,问道:“殿下,您可是有心事?”

“是啊……”刘彻点点头:“忽然感到责任重大啊!”

农家的著作在后世几乎见不到。

墨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此时还生机勃勃的诸子百家,两汉之后,还能有火种的,也没几个了。

这确实让刘彻感觉压力很大。

虽然说,诸子百家里面什么都有,甚至无政府主义者都有。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现在还保存的典籍和知识都是先人们的思想,是经历了秦末战乱好不容易才留下来的火种,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被摧毁?

就连欧米鬼畜,在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架下都保存下来了希腊人的著作。

平心而论,后世西方那一套民权民本思想,其实在战国时期,百家论述中也能找到,只是表述不同但意思差不多。

“不管怎样,我都不会去摧毁任何一家的思想,相反,我要保护它们,将来我要将它们全部刻成雕版,印刷出版……”

当然了,某些太危险的言论,暂时先收在皇宫里吧……

譬如那些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和言论……

当天晚上,刘彻回到长安城的太子宫后,立即就召集张汤、汲黯和剧孟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