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收编(第2/4页)

这话听进在场的所有人耳中,立刻就震得他们的耳膜都有些发愣。

这个表态的影响,基本上就跟后世天朝第一次公开承认,私有经济也是国家经济组成的部分一样,马上就让人的神经都高度绷紧了。

在场的擅权们傻眼了。

刘彻也是没办法,他清楚他的这个表态会造成什么影响。

毫不夸张的说,明天他就得乖乖进宫去给皇帝老爹和大臣们解释解释,这个“不无裨益”到底是怎么个不无裨益法。

但是,当下,话都出口了,刘彻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上了。

不过,他自然有他的想法和考虑。

这件事情,刘彻自然知道自己欠缺足够的考虑。

然而,这却是迟早要跨出去的一步。

想对商人收税,想进行盐铁国有化,就必须迈出这一步。

像小猪那样傻傻的粗暴的杀鸡取卵一样的经济策略,刘彻觉得,根本没必要!

现在说此话,比以后再说,要好得多!

最起码,即使真的招致疾风骤雨一般的批评,刘彻也能把头埋进沙子里当个鸵鸟,假装没说过这些话。

谁没有年少轻狂,口无遮拦的时候呢?

顶多,给老爹认个错,向大臣们道个歉,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加之,现在的局势也比较适合说这样的话。

现在舆论的注意力都在刘彻刚刚抛出去的王命论以及丞相、大行、内史等职位的争夺上,一时半会还不会有人会有那么多精力来管太子说了什么。

正是基于这些考量,刘彻才大着胆子,迈出了这一步。

这一步迈出,刘彻就知道,前路肯定有荆棘,但再怎么样,他也要走两步看看。

当然,也就只有两步,再多,那刘彻肯定就疯掉了!

刘彻于是道:“程郑先生此次来见孤,是代表着临邛的卓先生,以及蜀郡数十万父老乡亲的殷切希望而来的,程郑先生与卓先生已经决定,共同捐资十万万钱,用于开凿褒斜道,打通褒水与斜水,连通蜀郡与关中,一旦褒斜道开通,至少可以灌溉附近五千顷土地,还能让蜀郡及关东的漕粮通过褒斜道输送到关中,可以预料,褒斜道一旦开通,整个关中基本都不虞再有粮荒!”

这个重磅炸弹一抛出,不止关中的擅权们傻眼了。

程郑婴也傻眼了。

十万万钱……

这是要了他的老命啊!

即使是与卓王孙分摊,恐怕把他们两个卖了估计也凑不出这么多钱来!

诚然,他与卓王孙的作坊和矿山,年产生铁数十万斤,加上从西南夷哪里贸易,进口特产什么的,利润也足够惊人,但是,一下子要拿出这么多钱出来,怎么可能?

这就好比后世某个大公司市值上千亿,但也不可能有上百亿的现金储备。

大凡商人,赚了钱,谁不是拿去再投资,买房置地什么的?

因而,程郑婴的手都开始颤抖了。

错非刘彻是太子,他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刘彻手里,程郑婴真想破口大骂。

但下一刻,他就听到了刘彻的低声叮嘱:“程郑先生勿慌,孤不会让先生吃亏,更不会让先生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的……”

这么一听,程郑婴心里多少才有了些安慰。

然而,再一想,那么多钱,终究还是要从他袋子里出,他心里多少是很肉疼的。

“罢了,罢了,就当是个买命钱吧……”程郑婴在心里摇摇头,其实这么多年来,他在贿赂官员和宦官等方面,也差不多花掉了价值相当的金钱。

这么一想,心里顿时就舒坦了。

更何况,还能顺便把老对头卓王孙也给拉下马……

刘彻却是不动声色。

卓王孙跟程郑婴吃掉了邓通那么多的产业,等于是从汉室的身上挖走了一大块肥肉!

要说刘彻心里能好受,那才叫见鬼了!

只是,暂时,卓王孙跟程郑婴,都不能动。

因为暂时还没有能替代这两人掌管那个庞大的工业帝国的人选。

所以,先从他们身上拿回一些损失再说。

十万万钱,是刘彻经过衡量后得出的一个数字。

这笔钱绝对足够整个褒斜道工程的勘探施工。

小猪挖褒斜道失败,技术上的原因是一个,耗费巨大则是另外一个原因了。

想想看,秦人在百余年前都能在渭河上架起长达数百米,可供六骑并行的渭河三桥,秦长城恢宏无比,秦代的工程技术达到了一个前铁器时代的巅峰。

作为秦代的继承者,汉室的工程技术也差不多那里去。

迄今为止,秦人修建的直道和驰道,汉室朝廷都一直在进行维护和修缮。

历代天子帝陵工程,更是复杂无比,规模宏大,譬如霸陵,把整个大山都掏空了。

真要下定决心,技术上的问题是可以排除的。

刘彻就记得,东汉时期,褒斜道工程竣工,从此打通了关中和蜀郡的水上交通。

东汉的工程技术,可未必比现在先进到哪里去!

更何况,东汉政府还是一个跛脚政府,无论从动员能力还是掌控能力,东汉都拍马赶不上西汉。

既然东汉能搞定,西汉自然也应该能搞定。

最多不过多花钱嘛!

最重要的是,刘彻想通过这一次主导褒斜道工程,展示给这个的时代的精英政治家和统治者们另一种工程建设方式。

反正花的不是汉室朝廷的钱,不管刘彻怎么胡闹,也不会有人意见。

而一旦成功,毫无疑问,这将给整个天下做了一个相当正确的示范。

这个示范,就好比后世天朝改开之初的深圳之于整个天朝。

自古以来的例子都证明了,我们的先人,对于优秀制度和有利的政策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譬如商君变法成功,即使商鞅身死,而其所立下的制度却从此没有改变过。

秦朝灭亡了,但它的政治结构和法律却被稍稍改动后就成了汉室的制度。

在两汉时期建立起来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也一直被后世沿用。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更是成为之后历朝历代的标杆。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奉行的一直就是实用主义。

管他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肯定是好猫!

只要有利的事情,他们尝试了以后,基本上就不会扔掉!

而在这些过程中,那些不利的东西,不断的被淘汰出去,每一个制度,每一个政策,从开始到最后终结,都会变得连让它的开创者都认不出来那是他弄出来的东西。

即使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像中国人这么爱折腾,爱尝试的民族,也并不多!

刘彻一直觉得,要是没有蒙元南下,满清入关,后世的地球,恐怕早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