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考举开始(第2/3页)

这是肯定要讨论的事情。

考举的具体事务,这个好说,早就交给内史和少府去安排了。

但问题是,这次录取的士子怎么分配,怎么安排,这才是需要扯皮和讨论的关键所在。

在这件事情上面,肯定会有衙门的利益受损。

与其等考举以后,各衙门扯皮,还不如在考举开始前,就把问题搞定,任务分配下去。

只要经过朝议后定下的事情,各衙门是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克服困难去执行!

“诺!”周亚夫与晁错深深一拜。

刘彻于是站起身来,道:“时间不早了,两位爱卿回去准备吧!”

“臣等告退!”周亚夫与晁错深深一拜。

……

当天晚上,刘彻又下了一道训令,用印之后,由少府发往全国各地的郡守衙门。

这道训令是刘彻白天明发的那道诏令的补充,但,它并不会出现在大众眼前,只会出现在县令以上官员的办公文案上。

这道训令的内容是这样的: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今两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诗》不云乎“民不失德,干糇以愆。”勿行苛政。

这道训令的下达,算是结束了自秦以来,老百姓结婚都要偷偷摸摸的办酒的历史。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汉室解除禁止民间婚嫁酒宴的命令,还要等到几十年以后的宣帝刘询上台。

第二天,朝会上,刘彻又通过联合丞相周亚夫与军方,完成了对官僚阶级的碾压。

确定了考举后士子的分配方案。

在这个分配方案中,少府将会分到五百人,补充进包括军械督造、工程建设、园林管理等各个部门。

军队方面分走了五百人,作为各部曲的文职军官。

内史衙门分走了一千人,作为关中各县以及长安各闾里的基层佐吏、官员。

剩下的,其他衙门平均分配。

同时,在朝议上,还确定了士子分配的原则。

刘彻学习后世高考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志愿方案。

即考举开始后,所有士子必须在试卷上写明自己最向往的衙门名称。

而各衙门则会在考举之后得到通过考举且填写了该衙门的士子名单。

换句话说,假如某个衙门太过热门,而该衙门分配的名额太少的话,那么,该衙门有权力在这些士子中进行择优选择,简单的说,就是这个衙门再组织一次考试。

至于那些在这个衙门的考试中被淘汰掉的人。

那就只能明年再来了!

至于某些不太热门的衙门,就不好意思了,也别挑挑拣拣了。

这也算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吧。

对刘彻来说,能通过这样一个方案,就是巨大的胜利!

当然,胜利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妥协与利益交换。

譬如,刘彻为了让军队同意接受五百人的文职官员,刘彻与军队的将军们分别促膝长谈,或以笼络,或以说服,以天子之尊,亲自下场,才说服了那帮只看军功的将军们同意尝试一下。

而少府方面,刘彻则是承诺了绝不裁员,也不淘汰任何在任官员,才让少府安心下来。

这两个部门,还都是向来最忠诚的刘氏的系统。

将这个事情搞定,考举,就可以按时举行了。

在考举举行的前一天,刘彻再次下诏:朕闻王者治政,以便民为要,今世所行历法,以天干地支而行,百姓多有不便,其令:除诏书策文公函以外,俱以某年某月初一至三十而记,以便民记事!

这个事情,刘彻一直想干。

什么四月庚寅、甲子、辛卯一类的天干地支计日法,别说农民了。

刘彻这个皇帝要不是有王道专门提醒,他都会有弄混的时候。

而时节变化对于农业,至关重要。

像后来小猪让司马迁儿宽等人搞出来的太初历,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出现了二十四节气,从此农民有了简单通俗的播种收获指导。

而当今之世盛行的天干地支纪日,对老百姓来说,就有些太过于高大上了!

你想想看,大部分百姓连简单的算术都未必具备。

想要让他们每六十天轮一次时间,太过勉强了!

还是初一至三十,简单易懂。

同时,在另一方面,刘彻借着这个诏令的机会,宣布废止西周以来国家档案与文档用竹简记录和保存的历史,从今以后所有诏书和法令,都以白纸为载体,进行保存。

另外,刘彻还下诏鼓励官府使用白纸进行办公,除了某些确实需要以竹简进行保存和记录的事务外,其他一切公文往来,最好都用白纸。

当然,刘彻也清楚,想要将整个社会从竹简记录进化到全白纸办公,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术的积累——现在的白纸,还是有许多瑕疵的,譬如成本、纸张质量等方面。

但全纸质化,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就如同后世,电子化办公取代纸质办公一样,是大势所趋。

将这些事情处理完,时间就到了元德元年夏七月初六。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东方刚刚露出肚白。

长安城就醒了过来。

无数来自天下各地的士子们,纷纷起床,最后一次翻阅自己所温读的书简,将考试所用的各种物品准备好。

条件好的士子们,自然有着仆役下人和书童帮忙。

至于大多数自力更生的寒门士子,则是默默的收起自己的书简,将干粮放进包裹中。

朱买臣,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朱买臣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靠着给人做工,搬运杂物甚至去工地上出卖汗水,在这长安城坚持了下来。

在长安的这些日子里,朱买臣除了为了生活所需外出工作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读书上。

“据说这次考举,只要能通过第二轮,就可以购买到许多过去我一直想读的书!”朱买臣握紧了拳头给自己加油着:“其中甚至有着《孙子兵法》《司马骧且兵法》这样的列侯世家传家之书,我这次若是能通过考举,买回那些宝书,朱氏今后数代有望!”

与朱买臣一样,大多数的寒门士子,此刻,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听到了风声。

因此,他们明白,这次考举,不仅仅是改变他们自己人生的考举,甚至还将可能影响今后子孙的未来前途。

为了子孙后代,这些人发誓:一定要考中!

而贵族官宦子弟,就是另一个态度了。

严助就站在他父亲为他在长安准备的宅邸中凝视着远处的宫闱。

严助的父亲是严忌,乃是梁王刘武的亲信心腹,备受刘武看中。

但是,严助很清楚,他的父亲虽然表面上看似受到宠爱和信重,但实际上,每每午夜长谈,严助都能感觉到父亲的失落与失意——梁王只是将他父亲当成一个写诗作赋的文学之士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