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郑庄公缘何“小霸”(第3/3页)

这就玩大了。

东周时期,天子是万金之躯,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碰一根头发都不行。可周桓王这位天子,被打得丢盔卸甲不说,“万金之躯”也让人家射了个窟窿,实在是没面子到了极点。

没面子的结果,就是周桓王豁出去了,忍着痛咬牙指挥,终于冲出了郑庄公的包围圈,捡了条命回来。当然,也是因为郑庄公下了命令,说:“我们作战是被迫自卫的,怎么还能欺负天子呢?”见好就收让开了一条路,不然十个周桓王,恐怕也要陷在里面了。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繻葛之战,就这样以周桓王大败,郑庄公大胜而结束。这场战争的意义是深远的,周桓王方面当然是赔大了,其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大折损。本来想牛气一把,结果却丢尽了面子。郑庄公方面则赚了个盆满钵满。小小的诸侯,以下犯上打败了天子的军队,这还了得?此战之后,郑庄公巩固了其在诸侯中间的独大地位,不久后又率军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的进犯。“郑庄公小霸”的局面,也就这么形成了。

小霸的郑庄公,其霸业注定是昙花一现。就像武侠片里,先出场的很威猛的人物,往往都是小虾米,真正深藏不露的高手,往往出场很晚。纵观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小霸”的郑庄公,其实也只是一个虾米。

从外围局势上说,这时期的郑国,位居中原黄河流域,土地肥沃,自然有称霸的最好资本。但从发展潜力上看,就差得多了。没有齐国东靠大海的渔盐之利,没有楚国南居百越的地利优势,更没有秦国坐拥八百里秦川的财大气粗。所谓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郑国疆土,放在军事上却是强敌环伺的“四战之地”。以这样的条件,想谋求长久霸业,没有长远战略眼光是不行的。偏偏郑庄公不是一个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人,他在位期间,打服了卫国、蔡国、宋国,吞并了许国,连九五之尊的周天子都被他揍了个惨,顺顺利利做上了老大,貌似是八面威风,但他也仅满足于做老大的地位,对宋、陈、蔡诸国,并没有过度削弱其势力,更没有借机占有具备战略位置的疆土。他在位四十三年,活着的时候自然无人敢惹,但一旦去世了,留下的郑国却是“出来混迟早要还”。在他儿子郑昭公在位时期,“报应”很快就到了。公元前700年,郑昭公在位时,权臣祭足作乱,推翻其统治,立其弟郑忽即位。之后多年,郑国一直处于兄弟争位的内战之中,他的几个儿子以及权臣相互争位仇杀,经历了长达27年的动荡。曾是“小霸”的郑国,也就在此期间彻底失去了其霸主的地位,由“小霸”变成了“小国”。

郑国的霸业虽然只是“虾米”,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虾米”。郑庄公“找麻烦”和“被找麻烦”的一生,昭示了春秋时代诸侯势力做大,周天子实力衰微。真正捅破周王室“金玉其外”这层窗户纸,打开诸侯争霸这个“潘多拉魔盒”的,也是这位“昙花一霸”的郑庄公。他的身后,就是中国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隆隆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