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楚国独白:其实我很牛(第3/3页)

收网的地方,在河南荥阳北面的黄河沿岸,这里当时的地名叫邲,这场战斗,历史上称作“邲之战”。

晋军前来后,楚军吸取当年城濮之战的教训,反而“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火速撤掉了对郑国的包围,全军后退。这时候的晋军,已经紧逼到了黄河以北,分歧就在这时候产生了,晋军主将荀林父闻听楚国势大,意图见好就收,主动撤回。但是晋军的几个将领却不同意,反而未经荀林父允许,擅自带兵渡过黄河,与楚庄王对垒,骑虎难下之下,荀林父只得下令全军渡河,沿河扎营。这时候的楚庄王,很明显吸取了祖先楚成王的教训,不断示弱,遣使向晋军方面要求讲和,晋军主将荀林父有心应允,但是部将赵括(和后来长平那位同名)、赵婴齐等人却坚决反对,反而以污言秽语辱骂楚军,这样一来,本身就士气高涨的楚军,打起来更是不用动员。在双方对峙日久后,深知晋军士气衰竭的楚庄王主动出击,命令部队向晋军发动全线猛扑,早就憋着一肚子火的楚军上下奋勇作战,竟然一口气把晋军的阵营冲垮,双方在邲地展开混战,战斗异常惨烈。在阵营被冲垮的情况下,楚军单兵作战的素质优势被完美发挥了出来,连续的攻击终于迫使晋军溃退,偏偏这时候,晋军主将荀林父又帮了倒忙,他眼见局势不利,下令全军撤退,并宣布“先渡过黄河的有赏”。此举本来是想激起晋军上下死战突围之心,孰料适得其反,因为渡河的船只就这么几艘,结果晋军士兵争夺船只渡河,反而自相残杀起来,相互踩踏死者无数。等到第二天战斗结束后,活着渡过黄河的晋军,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伤亡,大胜之下,楚庄王很有大国风度,主动收敛晋军士兵的尸体,并停止了对晋军残部的追杀,荀林父的残兵败将,这才得以逃出。

邲之战是楚国霸业的天王山之战,经过此战,原本的北方最强国晋国势力逐渐衰弱,且内部产生了分裂,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此战之后,楚国又吞并了另一个中原大国宋国,这样,除了齐国、秦国等大国外,中原诸侯,几乎都已尊奉楚庄王为共主。

比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来,楚庄王的霸业表面上似乎不及,向他称臣的诸侯国,从数量上说远远不及齐桓公,但是从势力范围上说,楚庄王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楚国,已经拥有了今天南中国大部分地区,北方的诸侯国,晋国只能退缩自保,秦国是楚国的小弟,齐国也只有严守边境,几乎无人能单独抵抗楚国的兵锋。而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的晋国,在晋景公登基之后,随后开始了反扑,但楚庄王却很明智的采取了“联齐制晋”的政策,结果晋国和齐国打得天昏地暗,楚国却得意洋洋地坐收渔翁之利。

但和当年的齐国霸业一样,霸业过后就是低谷,公元前591年楚庄王过世后,楚国内部发生内乱,北方的晋国趁机反扑,联合各路诸侯共同防御楚国。而在楚国的侧翼,吴国也趁机兴起,并且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带领下重创楚国,一度夺取了楚国的国都郢都,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才得以复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短暂的战乱中迅速恢复了过来。到了战国时代,依然是南方最强大的势力。而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