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最牛孔门弟子颜回(第3/3页)

颜回的人生,不仅仅表现在孔子的悲伤中,也不仅仅表现在《论语》中的各类对话里,事实上,透过现在留存不多的史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颜回的风貌,这是一个坚强、忠贞、乐观、品德高洁的颜回。通过那些有限的记录,我们或许不难理解颜回在生前身后得到推崇的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时,一度局面非常惨,比较著名的,就是他们被围困在陈蔡地区,断水断粮多日,险些客死他乡。在山穷水尽之时,一生忠贞自己理想的孔子,也进取心一时大沮,对自己苦苦寻找的“仁政”产生了怀疑。因此,他故意问身边的弟子:“我们的主张是正道,又不是邪道,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境地呢?”他不仅仅是问弟子们,同样也是问自己。而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无意中成为孔子对各位弟子品德的一块试金石。对这个问题,孔子的各位弟子回答各异,也多让孔子失望。比如子路认为,这是由于我们还不够仁义,不够聪明,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以至于沦落到这样的境地。这不仅仅是自我批评,而且是对老师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子贡的回答是,老师孔子的理论是伟大的,但是很难实现,应该把标准降低一些,这样说不定就能够实现主张了。这表面上是夸奖孔子理论伟大,真实的意思却是说孔子的理论不合实际。从这两个人的回答可以看到,此时的局面,对于孔子而言真的是绝路,进退无路不说,就连他弟子也产生了分歧,不少弟子不但开始怀疑老师的学说,而且开始质疑老师的学说,就是孔子本人,也开始动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站出来的依然还是颜回,颜回的回答慷慨激昂,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是“至大的”,也正因为如此,天下目前才“不能容”。孔子的思想本身是伟大的,我们绝对不能因为去迎合那些“不能容”的人,去修正自己的思想,即使我们的思想不能实现,我们也是伟大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孔子本人是伟大的,颜回的这种观念,还是坚持了孔子“君子固穷”的观点,也就是说,一种理念,即使一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也要坚持,这一条路,哪怕一无所获,也要勇敢地走下去。从这个简单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到,坚强的颜回,是孔子真正的知音,在诸多弟子中,他不但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学说,而且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坚持孔子的学说,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会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最佳继承者。

除了理解孔子的思想外,在周游列国的一路上,颜回也鞍前马后,照料孔子的饮食起居,甚至不在意因此遭到任何的误解。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当时孔子他们饿了几天几夜,子路好不容易弄来了一石米,赶快做饭给孔子吃,颜回负责烧饭,当时子路在旁边无意中看到,颜回竟然在偷吃,这在儒家弟子里,是非常大逆不道的行为,认定颜回大逆不道的子路,赶快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知道后并不相信,然后经过一番盘问,总算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颜回在做饭的时候,一不小心有一些沙子吹进了饭里,颜回赶快用勺子把混杂了沙子的稀饭舀出来,但是扔掉了又可惜,就自己吃掉了,这件事情让孔子感慨颇深,他当场感叹说:“人都说眼见为实,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眼睛看见的,也可能是虚的。”经过此事,颜回至孝的名声,让众位弟子更加心悦诚服。

颜回除了对孔子至诚至孝外,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不知变通。颜回跟随孔子回到鲁国后,当时鲁国有一个著名的马车手叫东野毕,在整个春秋诸侯中都颇有名声。但是颜回对东野毕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次鲁定公问颜回,东野毕是不是适合驾车,颜回回答说,他驾车的速度很快,但不到3天,给他拉车的马就会逃跑。事实证明颜回的眼光准得离谱。东野毕被叫来给鲁定公拉车,没3天时间,马全跑光了。大为惊讶的鲁定公,问颜回是怎么看出来的,颜回的回答是,东野毕驾车的技术虽然好,但是他根本不懂得爱马,每次都让马竭尽全力地跑,日久天长,再好的马也受不了,不是被累死,就是逃跑。颜回又举出了他所敬佩的大舜的例子。他说大舜当年驾车,从来不让马竭尽全力,马跑的时候,都是要留有余力,这样,马才会长久地为他效力。其实治理国家的道理也一样,做君主的对待老百姓,就应该像大舜驾车一样,不能过度地剥削,而是应该主动与民休息,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老百姓也才能够安居乐业,否则老百姓逃跑,就像马逃跑一样。这其实是在借马说人,用驾车来说治国的道理,宣传的还是他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由此可见,颜回同样有睿智且眼光独到的一面,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在春秋的政坛上,很有可能会一展抱负。

在孔子的弟子中,受到孔子称赞比较多的,除了颜回外,还有闵损、冉耕和冉雍。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孔子心目中具有很高德行的人。《论语》中对他们3个人的记录里,闵损的记录是非常多的,他和颜回一样,是一个轻视功名利禄的人。司马迁的《史记》里也曾说他“不事士大夫,不食君之俸禄”,是一个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人。孔子对于他的看法是,闵损这个人很少说话,但一旦说话,都是道德水准非常高的至理名言。而且他和颜回一样,都是鲁国人,且他们赶上了三桓夺权。那时候的闵损,也坚决绝三桓的拉拢,特别是当时三桓中的季氏,曾经想招募闵损做自己的家臣,这是当时许多“士”都梦寐以求的,而闵损却嗤之以鼻。当时的季氏很有诚意,三番五次地派人来请,闵损却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对来邀请他的使者说“好好地给我辞了吧,如果你们再来逼我,我就立刻逃走”。从这件事情上看,好像闵损是一个性格外向高傲的人。但事实上,闵损在当时孔子的弟子中,是出了名的谦虚的。他在孔子的身边时,对所有的人都是和颜悦色的,即使在师兄弟之间讨论问题的时候,他脾气也非常好,几乎从来不发火,脾气暴躁的子路等人,对他也非常尊敬。性格的反差,足见闵损嫉恶如仇的性格,在他的眼里,三桓架空国君,变乱祖宗的章程,这就是大恶,和这样的人合作,对自己是一种耻辱。所以孔子把他和颜回一起列入“德行”中的翘楚,也确实是有道理的。

作为孔子门徒中的“道德楷模”,闵损本人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在自己的诗歌中,把他和颜回共称为“颜闵”,可见在后人的心中,他是一个可以和颜回齐名的人。而且在孔子的门下,他的资格也比其他徒弟老的多,闵损只比孔子小15岁,在当时的孔子弟子之中,他却以孝顺出名的。《论语》中颜回被孔子称赞得很多,但是在“孝顺”这条上,孔子称赞最多的却是闵损。在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中,他也位列榜单之中。闵损小时候遭到后母虐待,衣着单薄,连衣服里都全是芦花,被他父亲发现后,父亲要赶走后母,闵损却为后母说情,说后母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挨冻受苦,如果后母走了,连弟弟也要挨冻受苦,所以还是我一个人挨冻受苦好。千百年来,他就是中国儒家“孝道”的楷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