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战国变法的『祖师爷』李悝

春秋到战国时代,后期的夺权方式,就是变法。无论是那些改变了国君宗族的诸侯,还是保留了国君名号的诸侯,在这个大变革时代要想生存下来,变法都成为唯一的选择,不变法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淘汰。

说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变法,在战国的早期,是当时中国各诸侯国中的“时尚”,几乎所有强大的诸侯国,都采取了各种变法的措施。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包括魏国和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但各类变法运动中,真正具有开天辟地意义,并成为之后战国诸侯变法“范本”的,却是最早的魏国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起于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魏国。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魏国的国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基本都位于中原的腹地,分到这样的领土,在战国群雄并起的局面下,地利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可以说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这样的局面下,要生存下来,环境是非常艰难的。

但幸运的是,魏国的第一代开国之君,是这时期中国各诸侯国里最杰出的君主魏文侯。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瓜分晋国的最后一步,这其中最杰出的人物,就是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在当时的诸侯国君中,他是以善于礼贤下士,眼光独特著称的。如同当年的晋文公一样,他的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比如子夏这样的儒家学者,吴起这样继孙武之后的杰出军事家,还有西门豹这样善于治理地方的英才。比起魏国劣势的地理条件,魏文侯的人才储备,却是绝对的优势。

但这其中,最著名的却是李悝。不仅仅对于魏国,即使对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他都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

李悝是子夏的学生,现代留存的各类史料里,有关他的记录少之又少。甚至连著名的《史记》上,都没有他的传记。之所以如此默默无闻,主要还是因为魏国的霸业最终只是昙花一现,而后来吴起变法的悲壮殉难,商鞅变法的异军突起,都大大盖过了他的锋芒。但是这无法掩盖他的重要地位,李悝的变法内容,奠定了战国时期整个中国大变革的雏形,在这个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它是历史的先声。

而从当时的局面看,标志着奴隶制最终消亡、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战国变法,最适合的发生地,也只能是魏国。因为相比于其他国家旧贵族势力强大的局面,从原先晋国脱胎而出的韩赵魏三国,本身就是新兴的国家。这时期的齐国,正在完成田氏代齐的最后过渡;西边的秦国,不但尚无东进的进取心,本国的大权也主要把持在旧贵族的手里。而三个新兴的国家中,韩赵两国的君主,在能力和眼光上,更远远不能和魏文侯相比。更何况,魏国此时面临的生存局面,比其他两个新兴国家都要严重得多,生存的压力,也使得魏国必须要选择变法图强的道路。

而当时的魏国,在变法之前面临的局面,也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外部环境上,诸侯之间的征战日烈,外部的军事压力日益增大;内部经济上,魏国本身就是晋国中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富庶程度上,魏国不如韩国,在军力的强悍程度上,魏国又不如赵国。这样的压力下,魏国必须采取措施,走变法图强的道路。而李悝,就是完成这个使命的最合适人选。

在魏国立国的早期,李悝并不在魏国的权力中枢之中,他曾经担任过中山相和上地守,这两个地方,都是在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上。早年的李悝,曾经多次率军和秦国交战,而他得到魏文侯的赏识,一是因为他的老师子夏是魏文侯的重臣,二则是因为他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

在经历了数年地方官磨砺后,李悝最终成为魏国重臣,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他的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项:第一是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第二是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三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这个法律的名字叫《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制度下的法律。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这四项措施,从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但真实的意义,却影响深远。李悝变法的第一条,是对残存的奴隶贵族世袭制度的最后颠覆。在经过了春秋末年的一系列动荡之后,传统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早已经日益萎缩,而西周时代传承下来的奴隶世袭制,就是他们最后一层遮羞布,凭借这个制度,他们在战国的早期,还能够保持表面尊崇的地位。世袭制的废除,使他们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彻底淡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与此同时,魏国用原本奉养这些社会寄生虫的开支,用来向各国招纳贤才,从此以后很长时间,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几乎都把魏国作为建功立业的首选。魏文侯统治时期的魏国,由此了英才荟萃的局面。李悝变法的第二条,是对中国传统井田制度的最后颠覆。井田制度经过春秋时代的连续动荡,早已经名存实亡,也成为奴隶主贵族维护封建制度的一个口实。尽地利之教的实施,使魏国的土地面积在这一时期如滚雪球一般增长。传统的奴隶主贵族经济被彻底打破,大批原本属于奴隶主贵族的庄田,通过开阡陌的方式转入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手中。魏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在此过程里完成。李悝变法的第三条,影响更加深远。李悝制定的《法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雏形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建制,虽然其内容在今天已经失传,但是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里,它都是被后世各类学者推崇的法律典范。第四条的作用,对于当时的魏国是最直接的。通过武卒制度的确立,魏国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当时的战国军事界,有“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说法,即魏国的武卒战斗力,一度是整个战国版图上最强大的。这四条的实施,不但在当时成就了魏国的腾飞,也成为不久的将来,诸多变法家奔走列国,进行变法图强的内容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