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商鞅怎么改变了秦国(第3/3页)

商鞅变法的第二阶段,从这时期开始。公元前305年,商鞅再次颁布了变法令,因为变法的卓越成果,此时的商鞅已经成为手握秦国大权的大良造。在秦国国内,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原本明枪暗箭的反对派们,现在已经无人敢掣肘。

商鞅第二阶段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废除井田,开阡陌,这就彻底断绝了奴隶主贵族的经济命脉,打碎了奴隶主贵族对庄田的垄断,勤力垦荒的自耕农们,只要足够勤劳,就可以把原来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划到自己名下,国家法律会为他们提供绝对的保护。第二个方面,就是正式确立秦国的地方行政体系,即郡县制度,全国划分成41个县,县的长官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免,这样对地方的控制权,也牢牢地抓在了国君的手里,原本画地为牢的旧贵族们,从此彻底成了死老虎。第三个方面,是统一度量衡,整合国民经济,建立国家对商业贸易的绝对管理权。度量衡的统一,使国家有了统一的税收标准,商业税的征收也更加制度化。第四个方面,是编订《秦律》,这是继《法经》之后,中国又一部封建社会法律,《秦律》参考《法经》制定,内容比《法经》更细致,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的各个方面,目的是建立一个严格的官员督查体系,六国后来所羡慕的秦国官员之严谨、认真、高效,正是由此而奠基。

在这四项改革内容中,也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目的,第一阶段的改革,是树立新法的影响力,建立新法的绝对权威;第二阶段,是要把新法的内容制度化,成为秦帝国牢不可动的国体,深深渗透进秦帝国的血液中去。即使商鞅会有粉身碎骨的一天,但是商鞅的变法,也会为秦帝国从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时候的秦帝国,还享受着商鞅变法的成果,国民经济效率大大提升,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政府扩大了税源,增加了税收,国库储备充裕,足够支持大型的战争。秦国的军事实力也在逐步增强,这时期的秦国,已经迁都咸阳,定下了东进中原的国策,秦国的理想,也比中原诸国更加远大,他们不再谋求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霸主地位,他们的理想是把整个天下统一在自己的囊中。这是秦国国君的愿望,他们太盼望君临天下的辉煌了。这也是商鞅的愿望,他期待自己一生的呕心沥血,能成为中国未来的典章制度。

这期间的秦国,东进的脚步已经不可遏制。在秦国迁都之前,秦军已经陆续收复了安邑、元里等西河失地,称霸中原的魏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到了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诸侯眼中不能小觑的力量,连挂名的周天子都来向秦孝公朝贺,授予他霸主的身份。公元前340年,商鞅亲自率军击败魏国10万大军,俘虏魏国公子,魏国无奈之下,只得向秦国归还了所有的西河领土,几十年的国耻,就此一朝得雪。

仅仅洗雪耻辱,在秦孝公君臣眼里远远不够。收复失地不够,获得霸主的身份也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平定中原六国,一统天下。商鞅变法第二阶段的12年,正是秦国勃兴时期的关键12年。这12年里,秦国和齐国两面夹攻,使魏国实力彻底萎靡,秦国打通东进道路的愿望从此彻底实现了。此后,彪悍的秦人第一次跨出了函谷关。雪亮的马刀,直指向富饶的中原大地,关东六国的灾难,中国的统一大业,脚步日益近了。

商鞅人生的再次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38年。这一年,一直不遗余力支持商鞅的秦孝公去世了。即位的秦国国君,就是当年曾经和商鞅结下梁子的太子驷,这就是秦惠王。秦惠王上台后不久,对商鞅的清算就开始了,大批失去权力的旧贵族四处造谣,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派出军队,去商鞅的封地缉拿商鞅。商鞅闻讯后立刻逃跑,逃到边境时,却没有客栈主人肯收留他。因为根据商鞅自己订下的律法,客栈如果收留没有“身份证”的客人,是要遭连坐大罪的。走投无路的商鞅,最终被秦国的追兵逮捕,处以车裂的刑罚。

商鞅的结局悲惨,原因有很多。一是因为商鞅变法中的污点。商鞅变法的最大错处,就是矫枉过正,手段过于酷烈,在秦国建立了严刑峻法的统治,在街上吐一口痰都要治罪,至于连坐之罪,多年以来更是株连甚广。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的“暴政”,其根由也是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日益严苛的法家思想。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却是秦惠王自己的帝王心术,像商鞅这样一个功高震主的人,对王权的威胁是巨大的,不除掉是不可能的。战国历史上秦国的历代权臣,如果不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下场都很悲惨。比如李斯,比如吕不韦,能得善终的范睢等人,原因也在于见好就收。而以商鞅的性格,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商鞅走进函谷关的第一天起,他被车裂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他注定要成为这个大变革时代的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