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秦王朝如何一统江山(第2/3页)

在李斯的进谏之后,嬴政收回了驱逐秦国客卿的命令,反而从中大力选拔人才,除了李斯之外,另一个得到嬴政重用的重臣,就是来自魏国的尉缭。这个尉缭的师承很有意思,他所在的学派叫做“为商鞅学”,这是因为当时商鞅变法成功,得到了许多法家人士的敬仰,所以许多人就自发地组成了这样一个研究商鞅变法的学派,尉缭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对尉缭,嬴政非常赏识,经常和他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有机会就拉着攀谈。之所以这样重用,因为尉缭是一个很有长远眼光的人,他认定六国统一不难,关键是要循序渐进,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用远交近攻的方法完成大业。这时期的秦国,不缺李斯这样的文臣,也不缺少王翦这样能征善战的将军,真正稀缺的,却正是尉缭这样的,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统帅,所以嬴政把国尉的职务交给了他。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尉缭同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他的兵法著作《尉缭子》,是和《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宝典。作为一个“兵家”,尉缭看人看事的眼光都很准,比如在赵国问题上,他曾经建议嬴政收买赵王身边的宠臣,施反间计害死李牧,李牧的含冤身死,尉缭其实是始作俑者。对嬴政的看法,尉缭更非常精准,他认为嬴政“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得天下后会吞食天下人”。后来的事实证明,全被他不幸言中了。

嬴政统一六国的战争,始于公元前230年。他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方式,打击的第一个目标,选择了当时苟延残喘的韩国。这一年,他派内史腾兵渡黄河,攻打韩国。这场出兵只不过是例行公事,韩国早已经没有抵抗能力了,只是和秦国稍微接触了几下,就立刻缴械投降,韩国就这样亡国了。

嬴政之所以第一步先打韩国,也不止因为吃柿子挑软的,依照尉缭的设计,嬴政统一天下的路线图应该是这样的,先占领韩国作为跳板,然后灭掉韩国南北的两翼,最后灭掉极东的齐国,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战术,可以通过包围的态势,吞并掉各路诸侯国,更可以让秦国避免可能遭受的夹击。

在初战告捷以后,秦国的第二步却碰到了小钉子,秦国的第二步是灭赵国。公元前229年秦国出兵,这次秦军再次受挫,又被李牧大败。眼见得武力无效,秦军搞起了反间计,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进谗言,结果李牧被害,秦国搬开了一个拦路虎,后面的事情就没有悬念了。赵王迁俯首称臣,赵国公子赵嘉逃跑到了代地,已经不成气候了。

赵国完了,下一个对手就是燕国,这次嬴政又碰上了一个“插曲”,这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假装觐见秦始皇,却趁机拔刀行刺,幸亏秦始皇反应够快,抢先砍断了荆轲的腿,这才捡回一条命。大难不死的嬴政立刻下令进攻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占领了燕国的都城蓟,燕王杀了太子丹请降,随后逃到了辽东——为了一时的偏安,连亲儿子也不要了。秦将王贲在进攻燕国的时候搂草打兔子,顺便把盘踞代地的赵王嘉也给灭了。

早期的秦国灭六国战争,虽然出了一点小插曲,但总体上还是顺利的,秦军节节胜利,一路势如破竹。但太顺利了,却未必是好事,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就在眼前——楚国。

在战国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哪个国家还能给秦国制造一些麻烦,那应该只有楚国了,这时期的楚国,国都郢都早就被秦国占领了,他们迁都到了寿春地区。深知楚国巨大经济军事潜力的嬴政,决心一定要拔除这个大患。但他一开始并没有把楚国当盘菜,毕竟这是一个屡败于秦的国家,还能闹出多大的风浪,他请手下的将领估算一下,灭楚国需要多少兵马,结果老将王翦说是60万,年轻将领李信说是20万。嬴政一开始图方便,就听了李信的,结果20万大军杀到楚境,没多长时间就灰飞烟灭了。事实证明王翦的看法是正确的:楚国虽然屡遭重创,但是他们地广人多,民风彪悍,战争潜力非常巨大,轻视他们的结果,就是自己要吃苦头。

吃了苦头的嬴政,学乖也快,他立刻向王翦道歉,邀请王翦出马。王翦还是老样子,咬死了牙关不松口:60万大军,一个人也不能少,否则免谈。这次王翦要什么,嬴政就给什么。出发的时候,王翦的表现却很奇怪,他一会向嬴政要官,一会向嬴政要赏赐,走一路要一路,可谓狮子大开口。大家都觉得这老头是不是疯了,王翦也不争辩,他心里却明白嬴政根本不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大将领兵在外,不被人妒忌是不可能的,不给国君猜忌更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摆出一副贪得无厌的样子,告诉嬴政,我不要权,只要钱。事实正如王翦所料,他的这些行动,嬴政不但没有生气,相反非常高兴。

王翦进入楚国边境后,就在楚国的边境要地驻扎,并不急于发动进攻。对面的楚国大将,就是同样拥兵几十万的楚国名将项燕,两军在边境相持了足足一年,项燕最终支持不住,全军撤退,王翦趁机追杀,一举重创项燕部,楚国集结起的百万大军就此灰飞烟灭。这一战打得其实凶险无比,王翦劳师袭远,本身在补给供应等条件上就不如对方,这种相持战原本是对“主场”作战的项燕有利的,但问题是此时秦国的战争支持能力已经强大到了可怕,刚刚报销了20万军队,接着又派来60万,物资储备也足够丰厚,相比之下,失去了郢都的楚国,没有了传统的经济区,战争补给能力已经大大下降,王翦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放心大胆地和楚国人磨洋工的。秦国人磨得起,楚国人却磨不起。

之后王翦趁热打铁,不但打得项燕全军覆没,更一举拿下了楚国的都城寿春,楚国的国君也被王翦俘虏。春秋战国时代的超级大国楚国也亡国了。楚国的亡国,也意味着秦国灭六国的大局,此时已经成为定局了。因为残存的齐国,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了秦国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由王贲率军,杀奔了最后一个目标齐国。这时候齐国的末代国君,是在位44年的齐王建。因为秦国长期搞“远交近攻”政策,所以齐王建也一直错觉,认为秦国是他的友好邻邦,多年以来,凡是找上门来,请求齐国伸出援手,抵抗强秦的,齐王建都一概不理,这下报应来了,所有的诸侯都灭亡了,谁还能救他?结果王贲兵不血刃地平定了齐国。就这样,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时刻:战乱分裂上百年的中国,终于重归一统了,而且,不再是当年松散的诸侯国分封,而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