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轮船飞渡(一)

“呜呜~~~”浙江海面上接连不断地响起了汽笛声,一个在海上拉起渔网的渔民被吓了一大跳,抬起头来,看着南边的海面,见到了连绵不断在海平面上出现的白帆布大船,手里的渔网都忍不住丢了下去,“这这,洋鬼子又来了!”

“胡闹台!”穆杨阿在宁波府的衙门里头摔着杯子,大发雷霆,地下的侍从们不敢说话,“瞎了你们的狗眼,什么洋鬼子又打过来了!?!?!?”

“如今大清朝可是海清河晏,万万没有什么战事的,这些洋鬼子押着咱们买的铁甲船这么大老远送过来,不过是一些押镖的,值得你们大惊小怪!一群胆小鼠辈,哼。两广也是些废物,这些船这么北上他们都瞧不见?难不成是和孙悟空一样隐身飞过来的不成!”穆杨阿显然忘记了自己之前接到说洋人又率领军队出现在宁波海面时候,自己瘫软在地上的糗样,这会子吐着唾沫大肆喝骂起来,这或许是为了掩饰心虚。

边上的一个绍兴师爷,李师爷挥挥手,让底下的人下去,“去找几个通译出来,准备好接洽。”等到底下的侍从出了签押房,李师爷对着穆杨阿说道,“东翁,可是要在咱们宁波府把铁甲船接下来?”

“且看看吧,若是接下来,这银钱可多了去了。”

“可东翁已然要高升入京。”李师爷出谋划策,“若是这一桩差事办下来,到了京中,太后面前又是一桩大功呢。”

“功劳是功劳,可这银子,啧啧。”穆杨阿呲牙,想想就有些肉疼,“别看这宁波府倒是商贾云集,日日千帆远航的,你是知道的,别说是本座了,就是左宗棠,也是见不到咱们库里的银子,长毛之乱,银子淌水般的运出去,我这手里竟然没能剩多少!还有那洋枪洋炮,嗬,曾国藩倒也是好意思!”

“先生你说的极是,这功劳是有的,可咱还没摸透这太后的意思呢,太后是要先南还是先北?这可不知晓。”

“东翁所言甚是。”李师爷捻须思索,“道光和咸丰年间洋人都是自南向北,一路袭扰而上,若是看着眼前,就不能把军舰放在南边了。”

“若是放在南边,这自然好办,我这一转手,也就得了便宜,但若是要去北边?”穆杨阿摇摇头,“那些洋鬼子的水师兵一走了之,咱们怎么办?用牛拉不成?所以还是先瞧着吧,等着太后的旨意,若是要宁波府出钱。”穆杨阿脸上皱成了一团,“老爷我还不如早点北上为妙!”

“是,昨个江宁总督行在递了公文过来,要这个月的军饷,学生这就发出去?”

“不给了。”穆杨阿摇摇头,“如今发逆已平,他曾国藩还要这么多的钱做什么?还有,他们若是要洋枪洋炮,一应按照市价付款,不许白要,这不是成了讹人了?再说了,他曾老九打下江宁城,洪秀全的金库全部侵吞了,倒是还有脸来问我要钱呢?难不成属貔貅的?只进不出?”穆杨阿一声冷笑,小眼睛闪烁着冷酷的光芒,“如今发逆已经平息了,什么淮军湘军总要解散,给了钱,京师那里头怎么交代?”

“东翁的意思,京中有了消息?”李师爷连忙问道。

“太后娘娘给了我一份信儿,就是我那女儿,里头说,叫我当好差事,要唯母后皇太后马首是瞻,这原是没错。”穆杨阿一阵感激,“若不是母后皇太后的恩典,我这家里怎么还能出一个太后呢?我心里原也是这个意思,总是要粉身碎骨报答才是,之前的邸报你也瞧见了,叫曾国藩‘慎杀’,这平定江南的恩赏却是还没下来,不过我瞧着。”穆杨阿摇摇头,“曾老儿想着封王?那是门也没有,封王,坐拥江南,麾下又是自己的私兵,嘿嘿,我要是议政王,怕是晚上都睡不着觉,若是曾国藩在江南一日,兵多将广,又深得人心,那就别想封王,我这给曾国藩添堵,就是给中枢分忧,就算明着收到军机呵斥,他们心里对着本官我的做法必定是深以为然的。”穆杨阿摇头晃脑,年须微笑,“再者说了,咱们的浙江巡抚,可是看着曾国藩有些不顺眼了,我这么做,抚台大人只有帮着咱们的。”

李师爷心下了然,如今的浙江巡抚正是左宗棠。按理说他们就算成不了好朋友,也不至于弄到形同水火的地步。

曾左二人是湖南同乡,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时,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曾国藩后来在太平天国的场子中发达起来,督两江,领四省,旗下幕僚更是人才济济,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人气那是相当地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人表面和善私下充满了矛盾的暗礁。曾国藩讲究个人修养,是个理学家,平时不用说,处处显得很“面”。而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左喜欢快刀斩乱麻,曾喜欢慢工出细活,因此两人经常锣不对鼓,板不合腔。左宗棠多次进京赶考却未及第,因此始终特别敏感,稍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可引起激烈的反应,而且言词辛辣,甚至狠毒。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这样的客套话,左宗棠很是不快,说道:“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曾国藩曾作一语调侃左宗棠:“季子敢鸣高,与予意见大相左。”将左宗棠的姓(左)和字(季高)都嵌入进去,寓庄于谐,既切事,又达意,略无雕琢,浑然天成。左宗棠却受不了这一“恶补”,甚至有点恼羞成怒,便决意在气势上凌轹对方,因而打出一记刚猛的重拳:“藩臣徒误国,问他经济有何曾?”也将曾国藩的姓(曾)和名(国藩)嵌入首尾。二语合璧,恰成一副绝对。虽然对得工整,但是言语却显恶毒。天长日久,嫌隙渐生。

如果说这些都是日常的小矛盾的话,那么天京城被攻克后,两人就洪秀全的继承者幼主洪天贵福是否已死的问题,向朝廷打起的笔墨官司,就是二人从此产生了天大矛盾的根源。

天京攻陷后,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已死于乱军之中,江南匪焰将熄,于是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

不想左宗棠也密上一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供出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曾国藩平生自认为以诚信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则无异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天贵福可能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尚存,这是古来常有之事等。言外之意,左宗棠虚张声势,有邀功请赏之嫌。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有欺君之嫌。这下事情可就闹大了,于是两人一时之间你来我往,大打口水战,就算最后幼天王和李秀成投李鸿章大军之中,也不能改变两人已经撕破脸的事实。至此曾左二人的关系彻底破裂,十几年的交情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