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满仓(第2/2页)

540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一名成年人每天消耗一斤粮食,那么这些粮食可以养活近3亿人!

如果兰芳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那么可以养活近6亿人!

如果兰芳的化肥厂正式投产,那么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看着大地被分隔成一个个整齐的方块,看着田野上的一片金黄,看着越屯越高的谷仓,几乎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这种喜悦无法用语言形容。

千百年来,粮食是制约华人的最大因素,每逢灾年,民国总是会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这并不是文学上的虚构,而是兰芳的华人亲身经历过的。

所以兰芳的华人现在只要提起粮食都是又哭又笑,笑得是眼前的丰收场景以及美好光明的未来,哭是为了祖辈们的悲惨遭遇以及在民国时期不堪回首的生活。

喜获丰收当然是好事,而对于秦致远来说,这也是个不大不小的烦恼。

按照一般规律来说,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当供应充足时,价格就会下行,当供应不足时,价格就会上涨。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出来了。

兰芳生产的粮食足够能供应数亿人食用,但兰芳目前的人口甚至还不到千万,剩下的粮食怎么办?

“谷贱伤农”这个问题现在还不算严重,但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

怎么说呢,因为对粮食的看看重,华人农民有储粮的习惯,不管收多收少,第一选择永远是存储,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选择出售粮食。

兰芳对于农业基本是免税的,要等到五年之后,才会象征性的征收一些粮食,于是几乎所有的农民都选择把粮食运回家,倒进谷仓储存下来,以应对不时之需。

真的是应对不时之需。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粮食是刚打出来的最好吃,但几乎没有农民舍得吃新粮,他们总是把粮食分批保存,从最陈旧的那一屯开始吃起,吃完之后才会开始吃第二屯。

而等到吃第二屯的时候,这可能已经是二年之前,甚至是三年之前的陈粮。

只有当谷仓实在是已经填满粮食的时候,农民才会选择出售粮食。

当然了,在以前的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满仓”的情况。

同样的,在兰芳,几乎是可以预见到,肯定会有“满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