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入局与出局(十六)(第2/2页)

对这样的结果,大伙生出的是危机感,而不是安心感。一旦越南不能如此海量的提供粮食,两广粮食供应立刻就得出问题。

韦泽笑道:“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们不仅要与越南做买卖,还要与暹罗做大米生意。暹罗盛产大米,也没有军事工业,他们距离英国更近,说服他们购买卖给越南的步枪,估计着还能卖几万支。用大米换步枪,估摸着也能撑上一两年。”

毕庆山皱着眉头问道:“也就是说,如果对暹罗的买卖顺利的话,我们顶多保证到1864年能够稳定的提供粮食了?”

这种皱眉意味着毕庆山对未来并不乐观,即便是得知了韦泽提出的从海外输入粮食的计划,毕庆山对韦泽领导的光复都督府的能力依旧有质疑。韦泽并不觉得这种质疑损害了韦泽自己的面子,他反倒觉得毕庆山是个好同志。

韦泽知道爱尔兰大饥荒,1845年至1852年间的饥荒。在这7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这个原因是因为英国几乎吞并了所有爱尔兰的土地,身为工业国的英国自然需要大量进口农产品,爱尔兰人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种植土豆为生。因为土豆疾病导致的土豆产量锐减引发了为期七年的爱尔兰大饥荒。

即便是在饥荒时期,英国依旧大量从爱尔兰进口农产品与畜牧产品。毕竟么,私营的农业资本家搞农业与畜牧业是为了卖钱。爱尔兰的穷鬼们没有购买力,供给英国吃的牛肉、牛奶、小麦,爱尔兰穷鬼根本买不起。既然爱尔兰穷鬼们买不起,那么爱尔兰穷鬼就去死好了。

很明显,毕庆山并没有让中国穷人去死的想法,只有稳定了从海外获得粮食的渠道,才能保证广东几十万脱产劳动者的粮食供应。才能保证广东农民们好不容易获得的稳定生活。

没等韦泽再说什么,商业部长李维斯说道:“现在我们进口越来越多,如果不能获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茶叶,光靠广东的茶叶与生丝,贸易出现赤字是迟早的事情。不知道都督什么时候用兵打仗?”

这番直白的话一说,光复会全国代表们都闭嘴不言。哪怕是在看各种议题文件的代表们都抬起头,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韦泽身上。

经过这些年的经营,随着新的工业时代一点点的展露雏形。战争对光复会的意义也在改变,战争在获得最终的全国政权之前,就已经有了获得更多的商业意义。光复都督府能够有今天的兴盛,靠的就是工业与商业。现在,想维护这样的兴盛,就得用刀剑来维护商业的繁荣与兴盛。不知不觉之间,战争已经不仅仅是胜利与霸权,而是加入很多全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