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分赃会(二)(第2/2页)

双方的讨论非常诚恳,李新很认真的与法国外长讨论了有关印度洋海军在非洲的影响问题。法国人在口头上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敢,他们宣称法兰西不会有任何屈服。

李新笑眯眯地答道:“外长阁下,我非常钦佩法兰西人民的勇敢。可是你们在1881和1883年初,已经两次被马达加斯加人撵下了海。我们的军队已经在1884年完全控制了马达加斯加,你现在给我说你们队马达加斯加有权力,我实在是不理解你所说的权力从何而起。”

面对李新的嘲讽,法国外长跟没事人一样,“马达加斯加的问题以后可以继续谈,但是在法属北非的问题与马达加斯加完全不同。”

“这件事的确可以谈。”李新倒是认同了法国方面的立场。

双方的谈判比较艰苦,也没什么进展。唯一能称为成果的就是约定了大家不以武力来解决殖民地问题。不管以哪个角度来讲,法国人最想解决的是德国人。若是和中国来一次全面军事冲突,最高兴的不是法国,而是德国。

1884年7月11日,李新抵达了柏林。德国对中国外长的访问非常高兴,俾斯麦首相希望能够从中国购买军事技术。李新表示“知道了”,此行之前韦泽对德国的态度是“拖”。该谈的可以谈,但是整体上就是一个“拖”字。俾斯麦首相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外交人员,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治家。这样的人不可能脑子一热就去挑战英国的霸权。任何技术落到俾斯麦首相的手中,他都不会简单的将其当成作战的手段,而是会被当成一个筹码。在这种情况下,终止与德国的合作一点都不明智。同样的,与德国大量合作更是不明智。

李新本想着在德国进行一次很普通的访问,接着去此行的比较重要的目的地,俄国。没想到俾斯麦首相还提出了一个邀请,希望就非洲问题进行一次真正的国际会议。

此事的起因是比利时远征军同法国远征军在刚果河下游的尖锐对峙局面。正与法比冲突闹得难解难分之时,葡萄牙人也出来对斯坦利占领刚果河出海口提出抗议,葡萄牙政府宣称,它自15世纪起就对这片土地拥有权利。英国看到刚果河流域有利可图,利用英葡的同盟关系,与葡订立条约:英国承认葡萄牙对刚果河岸地区的主权,葡萄牙则保证英国可在这一地区享有同自己相同的商业和航运权利。

法国政府对英葡条约的签订表示抗议,与英国有矛盾的德国立即公开支持法国的抗议照会。美国也宁愿这一富饶的地区控制在力量较弱的比利时手中。法、德、美几大国在刚果问题上基本一致的态度,使英国不得不宣布放弃英葡条约,但提出应召开国际会议来最后解决刚果问题。

德国在非洲没什么殖民地,俄国虽然也没有,但是俄国与英国之间矛盾重重。所以作为当事一方的英国也赞同由德国首相俾斯麦牵头召开的国际会议。

李新看了这次柏林会议被邀请的国家。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中华民朝、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奥斯曼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瑞典王国、丹麦王国和挪威王国共16个国家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专门讨论非洲事务的,除了没有非洲当地代表之外,全世界的强国都被邀请。

“会议还有多久才会召开?”李新问俾斯麦首相。

“一个月。”首相答道。

“我现在就启程去俄国,一定会在会议召开之前赶到。”李新认真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