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凛冬将至(六)(第2/2页)

该说的都说了,两人的话题很快就变到轻松的话题上。双方深刻交流了吃肉方面的经验,都认为酒会上的美食很好,像现在一样大啃肉骨头还是最痛快最解馋的方式。回想起仿佛永远吃不饱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两位中年人感叹现在自己胃口真不行了。

几杯啤酒下肚,英国外交次长忍不住说道:“现在英国的穷人都去了北美,留在英国的人总算是能够畅快吃肉了。之前帝国对北美实在是过于看轻。”

胡志强心里面对这话非常不以为然,现在留在英国的上等和中等人们吃的肉,还不是在北美的“穷人”辛辛苦苦饲养牲口得来的么?英国上层和欧洲上层都是一个操行,他们从来不肯承认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地广人稀的北美向那些英国穷人提供了生产资料,这些穷人的劳动力才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出更多产品出来。如果不是情况特殊,英国的上层大概不会给这帮穷人一丝一毫的生产资料。

当然,胡志强知道这些话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英国上层说。并不是因为他们听不懂,而是他们听了之后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愤怒。

回到使馆,胡志强就把最新的消息发电报给外交部,外交部很快就把最近从各个渠道接到的消息汇总起来。从整体情报来看,外交部觉得英国人只提供了一小部分消息。法国、俄国、意大利三国也许有联合起来的打算,却还没有决定组成军事联盟的计划。一旦要组建起军事联盟,就意味着两边的战争完全不可避免。至少在现阶段,欧洲列强中只有德国一家完成过总动员的实际演练。

分析室里面列出各国的矛盾,不管是这些国家到底用什么利益角度排列组合,实在是找不出一个合理的逻辑链能够让英国人所说的内容得到自洽。既然这样,分析室就做了参数调整,当“英国人也在说谎”的条件加入到整个体系内部之后,好几条合理的逻辑链就出现了。

到现在为止,最合理的逻辑链是,法国、俄国、意大利都希望匈牙利能够打败德国,最好是给德国重创。接着这三国联军就可以联手对同样受到重创的匈牙利施压。占据优势的三国联军面对内部遭遇极大消耗的德奥以及匈牙利,这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如果三国的谋略基础是民朝会不惜代价的支援匈牙利,这个设想倒是最有实现可能。

民朝的分析部门在努力计算,在德国的参谋部本,情报部门同样在紧张的判断着未来的局势。因为派遣了大量观察员,德国陆军几乎是亲眼看着匈牙利红军是如何击败的奥地利政府军。

当奥地利政府军陈旧腐朽的僵化用兵对上匈牙利红军机动灵活的小规模运动战,奥地利政府军就如泥牛入海,在一波波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下一点点的消融。发觉事情不对头后,奥地利政府军开始采取大部队固守要点的模式,结果铁路遭到匈牙利部队的持续破坏,部队不得以旅为单位进行运动。这下奥地利政府军的兵力优势遭到了极大削弱,哪怕是一支规模不大的匈牙利部队都可以牵着数倍于自己的奥地利政府军跑。

这样机动灵活的战术并不仅仅用于骚扰,在奥地利政府军身心俱疲的时候,那些规模不大的匈牙利军队突然在局部战场上集结了数倍于当地奥地利军队的兵力,把他们包围起来。当奥地利军队开始对被围部队实施向心突击的时候,匈牙利部队又令人意外的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以优势兵力在野战中歼灭一支前来救援的奥地利军队主力,然后扬长而去。

奥地利人看不起匈牙利人,德国人又看不起奥地利人。现在德国国防军嘴上对匈牙利人依旧嘲讽,然而心里面已经把这些匈牙利人当做强劲的对手看待。德国总参谋在建立的时候就是整个欧洲最“潮”的军事组织。即便过去了40年,这个组织也没有到僵化的地步。所以总参谋部分析了匈牙利人的战术后认为,如果是德国第一次和这支匈牙利军队交战,大概也是凶多吉少。

德国总参谋部的确有要和匈牙利人打一打的愿望,不过奥地利政府此时却有认怂的迹象。战争只打了两个月,他们想继续战争就只能靠举债。更要命的是,被歼灭的十万部队不是被杀光,匈牙利人在对奥地利士兵进行了一番洗脑教育后就释放了他们,但是中级和高级军官还有贵族出身的低级军官则被匈牙利叛军带走。这些军官才是奥地利军队的真正核心,这票人的损失才是奥地利政府无法承受的。

而且德国总参谋部也不得不考虑法国的态度,如果德国大部队陷在匈牙利的时候,法国突然对德国发动突袭怎么办。这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的事情。左思右想,德国发觉自己除了大动员之外,大概就只有通过外交努力来解决问题。

这个意见送到了奥地利之后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应。德国总参谋部只能郁闷了,他们虽然自诩欧洲第一,却还没嚣张到对奥地利皇帝指手画脚的地步。

这种诡异的状态就继续维持着,从三月到五月的两个月间,除了奥地利政府军不得不撤出匈牙利之外,大概就只发生了斯洛伐克宣布脱离奥匈帝国,与匈牙利组成联邦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