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1991年初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第2/4页)

戈尔巴乔夫周围的亲信和强力部门对他无动于衷表示不满。但他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呢?戈尔巴乔夫的某些顾问建议他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专心致志地当好苏联总统。但这一步骤能有什么结果,这种做法的优势在哪里呢?如果党内还有个人魅力出众、拥有行动纲领的知名领袖,这种措施还有一定意义,但苏共中央根本就找不出这样的领袖,那里都是一些党的官僚。宪法第六章取消以后,苏共中央委员会机关不再是苏联的政权机构,州、区地方党委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还继续行使政权职能,因为当地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其他管理体系。但在莫斯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不光莫斯科市委,就是俄共中央和苏共中央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戈尔巴乔夫辞去党的职务只能加速党的危机,但不会提高总统的威信和地位,因为他这个总统不是人民直选的,而是人民代表大会按着苏共中央的建议安排的。

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整个社会对戈尔巴乔夫的信任持续不断地下降。1990年初,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率在60%~70%之间,可到当年年底就降到20%。1991年头几个月,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率持续下降--15%, 13%, 10%。莫斯科的一个报纸这样评价:戈尔巴乔夫的知名度已经达到如此地步,几乎没人听他讲话,他可以机敏,也可以愚蠢,可以好,也可以坏,反正人民对他已经不感兴趣了,对他也不寄予任何希望了,这就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终结。④

西方政治圈对苏联局势越来越担忧,戈尔巴乔夫在西方的知名度此时还很高。我1990年4月第一次访问意大利的时候,就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叶利钦当时正在意大利访问,当地媒体对他表现出很大兴趣,但他与戈尔巴乔夫享有的威信还无法相比。戈尔巴乔夫的画像到处都有,甚至挂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在罗马和博洛尼亚的大街上立着很多大牌子,上面画着半裸的姑娘,旁边站着戈尔巴乔夫。我问翻译:"咱们总统在这儿算是怎么回事啊?"翻译说:这是广告,上面的广告词是:请选购我们的牛仔布料吧!它像戈尔巴乔夫一样坚固、可靠。但是,到了1990年的年底,西方的报纸已经充斥戈尔巴乔夫的讽刺漫画,把戈尔巴乔夫描绘成向美国总统布什祈求恩赐的乞丐,还有漫画把戈尔巴乔夫画成徘徊在"保守主义"和"极端主义"两大巨人之间的小矮人。在德国,戈尔巴乔夫被评选为1990年度"最佳德国人",德国政治家当然拥有授予戈尔巴乔夫如此头衔地充足理由。但是,在莫斯科左派极端分子组织的示威中,画像上的戈尔巴乔夫却是穿着苏联军队的制服。1990年12月,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挪威向戈尔巴乔夫授予了1990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戈尔巴乔夫自己承认,他在获奖以后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个祝贺电,但他同时也收到来自祖国各地的几千个诽谤电。总统办公室主任博尔金后来写道:他当时根本没法把大部分来电和信件都放到戈尔巴乔夫的办公桌上。政治学家基瓦向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戈尔巴乔夫配不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的,与很多在世的国务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相比,戈尔巴乔夫更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但戈尔巴乔夫作为改革者的命运却不怎么好。改革派肩负着特别沉重的负担,他们的道路充满艰辛和荆棘,改革道路弯弯曲曲,而且十分危险,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不把他们当成自己人。⑤这种结论是没有充足根据的,因为很多东西都将取决于改革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戈尔巴乔夫在周围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完全不同于他在改革之初所描绘的那样美好、灿烂。

西方一些杂志在1987年和1988年都把戈尔巴乔夫评为年度新闻人物。美国《时代周刊》在对整个80年代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在1991年1月1日将戈尔巴乔夫评为"十年风云人物"。这个杂志为此撰文指出:这个苏联领袖对整个80年代的世界局势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也许,这是一个公正的评价。西方将戈尔巴乔夫的影响看成是积极的,苏联大部分观察家则倾向于戈尔巴乔夫对国内局势的消极影响,而且能够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充足根据。

1991年3月2日是戈尔巴乔夫60岁生日。戈尔巴乔夫没有借此机会举办什么正式庆典,也没有作什么生日总结,他的一些助手和政治局委员们来到他办公室,向他表示生日的祝贺。在众多媒体中,只有《工人讲坛报》向戈尔巴乔夫表示祝贺,就连苏共中央自己的报纸都对戈尔巴乔夫60寿辰保持沉默。《俄罗斯报》文章说,生日是忧郁的节日。文章作者拉季霍夫斯基感叹道:先生们!在戈尔巴乔夫过生日的时候,你们能祝愿他什么呢?⑥政论家基奇金出面支持戈尔巴乔夫,他在《谈话者》中写道:"我冒着风险来证实,戈尔巴乔夫不仅是苏联,而且是整个祖国历史的伟大政治活动家,他艰难缓慢地行进在崎岖的路上,将身体的支撑点从左挪到右,又从右挪到左,但他的每一步都是一直向前。如果遵循多数法则,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处在生活的漩涡中,对政治发展方向和趋势的认识常常残缺不全,但戈尔巴乔夫对此却完全看得清清楚楚。戈尔巴乔夫所表现出的灵活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他缺乏原则性和行事软弱。但是,拉季霍夫斯基撰写的题为《在被诅咒的位置上》的文章中,却没有找到这种论断的根据。"⑦戈尔巴乔夫过生日这些日子,苏联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名为《戈尔巴乔夫保持本色》的影片。影片本身拍得很糟糕,而且当时国家的局势也没有拍摄这种电影条件。托尔卡乔夫导演早在1988年就开始拍摄戈尔巴乔夫的影片,系列电影的第二集《第一任总统》计划在晚些时候播放,影片所表现的是戈尔巴乔夫的国际活动。为领袖拍摄电影是苏联延续多年的传统习惯,最早始于反映斯大林生活的电影《宣誓》,然后拍摄了介绍赫鲁晓夫的《亲爱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歌颂勃列日涅夫的影片《伟大的列宁主义者》在15年以后面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描述戈尔巴乔夫改革行动第一部影片,但我们完全不用看这部片子,直接从戈尔巴乔夫身上就可以看到改革的结局。

作为苏联人民代表和苏共中央委员,我在1991年的春天,每天要收到20~50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这些来信的一半都是有关戈尔巴乔夫的。阿斯特拉罕的一个工人小组在信中说:"我们通过读报、看电视了解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工作。我们非常吃惊、愤怒、甚至发狂。你们是文化人,是聪明人,怎么能够不明白--再不能忍受这样领导国家了!我们的国家正陷人深渊!为什么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明白,也看得见,而你们却视而不见!?要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需要预见能力、超越事件能力,驾驭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复杂局面的能力。戈尔巴乔夫既没有聪明才智,也没有工作经验,他没有良心,没有人格,没有内在的文化、学识、诚信和公民责任。戈尔巴乔夫的个性是灰色的,5年之中一直都在浅薄地瞎扯,他就像石头之间的蜥蜴一样蛹动,国家让他给搞垮了,遭受掠夺、被人肢解,成了整个世界的笑料。"这还不是内容最尖刻的来信。俄罗斯的一些权威报纸开始提出"戈尔巴乔夫辞职不可避免"的问题,《独立报》政治评论员古辛撰文指出:"客观分析国内局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所能预见到的,不仅是戈尔巴乔夫政治生涯可怜的垂死挣扎,而且是人民饱受煎熬的关键时刻。解救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戈尔巴乔夫自己能够意识到当前局势的危机性质,他自愿退出政治舞台。大家都己经确信,戈尔巴乔夫是无法将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了,他的政治形象受损、威信和影响的降低已经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在过去的6年里,戈尔巴乔夫犯了很多错误,很多过失已经无法矫正,他的不少决定做得不合时宜,或者迟后,或者超前,这都给他的政治威信造成很大破坏。如果戈尔巴乔夫重新评价自己,他就不可避免地沦为世界大骗子的角色?这是他个人的错误,还是一场灾难呢?"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