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改变,从何开始?(第2/5页)

晋国虽强,但实际上已是智、范、中行、韩、赵、魏六家大夫架空了晋君,掌握了国政。而这六家大夫为了决定谁才是晋国真正的主人,展开了激烈而残酷的内斗。正因如此,晋国无暇对外发动战争。

那么南方的超强楚国呢?就在秦哀公三十一年,发生了出乎天下人意料的一件大事。天下最强的国家楚国,居然被它旁边新崛起的吴国给打败,连国都郢城都被吴国攻破了。

伍子胥像

吴国为什么会发动这场伐楚之役?就是因为伍子胥这个人。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昏君楚平王杀了他全家,所以他就跑到吴国去,想办法帮助吴国壮大,然后借吴兵报仇。楚国在这之前因为弑君和内乱,早已外强中干。伍子胥熟悉楚国内情,于是吴兵一路势如破竹,打下了楚国的首都。连楚王的尸体,都被伍子胥从墓里拖出来鞭尸,眼看楚国已经面临亡国的危机。

那么楚国究竟被吴国灭亡了没有?没有。因为楚国除了昏君外,还有忠臣。楚国的大夫申包胥前去向秦国告急,于是秦哀公出动了五百辆战车去救楚国,这才挽救了楚国的命运。

秦国为什么要救楚国?其实秦哀公原本不想救楚,但传说申包胥在秦国的宫殿旁哭了七天七夜,眼睛中连血都哭出来了。秦哀公叹了口气,他说:“楚国虽然无道,竟然能够有这样忠心的臣子,又怎么能让它灭亡呢?”他终于被申包胥感动,决定发兵救楚。

秦哀公啊,你为楚国忠心的臣子而感动。你可想过,如果有一天秦国要灭亡了,也能有这么忠心的臣子吗?答案是“没有”。因为忠心的臣子,早已被你的子孙自己杀了个精光。不过,这是后来的故事了。

各位可能会问,秦哀公有没有因为帮助楚国复国,而重振秦国的声威呢?史书上对此缺乏详细的记载,但从他的谥号“哀”来看,恐怕情况好不到哪里去。谥号是中国古代对人一生所做的最后评断,通常有美谥的,未必是真的很好(人死为大嘛,后人总得帮他说点好话);但有恶谥的,基本上情况都是真的很糟,不是国家动乱就是准备亡国。

惠公  元年,孔子行鲁相事。

悼公  九年,吴强,陵中国。

  十三年,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

厉共公 

二十四年,晋乱,杀智伯,分其国与赵、韩、魏。

哀公的太子夷公早死,因此继位者是孙子惠公,而后则是惠公的儿子悼公,悼公的儿子厉共公(有的记载写作剌龚公或厉公)。在他们的时代,天下大势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

在南方,吴国在打败了楚国和越国后,很快就向北方发展,中原诸国面对强吴都只能避其锋芒。但就在新兴的吴国与老牌的晋国争夺中原盟主之际,在吴国背后的越国,那个深受吴王信赖的越国,忽然背叛进攻了吴国。后来的发展就如各位所熟知的,越国灭了强吴,成为新的南方霸主。

在北方,晋国的纷乱依旧。六家大夫的混战愈演愈烈,先是智氏和赵氏联合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失败后只好潜逃出国。然后智氏降服了魏氏和韩氏,三家合力准备消灭赵氏。

本来按这种智氏一家独大的局面发展下去,晋国应该最后会变成智国。但历史的发展出人意料,就在智伯快要成功灭赵时,赵氏秘密派出使者,联络了不甘心屈居智氏之下的韩、魏,三家联合偷袭了智伯。智伯就这样被消灭掉了,成为千古笑话。于是最后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史记•秦本纪》除了记载秦之大事,还记载天下大事,相信各位都已熟悉这样的体例。但《史记》在秦惠公时忽然记载了一条“元年,孔子行鲁相事”,在悼公时又忽然记了一条“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但孔子一辈子根本没去过秦国,他当官或逝世又关秦国什么事?《史记•秦本纪》为什么要记孔子?

因为在太史公看来,孔子不但是足以影响天下的人物,甚至是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人物,所以必须大书特书。其实不仅是《史记•秦本纪》如此,如果各位通读《史记》全书,就会发现孔子这个人物在《史记》里,只能用“神出鬼没”四个字来形容。许多和孔子半点关系也没有的纪传中,就会突然出现孔子的记事和言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太史公心中可谓念念不忘孔子。

而在上面介绍的这些史事中,对秦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家分晋”。因为当时在北方能维持中原诸国联盟于不坠的,主要就是晋国的强大实力。晋国不但南边抵御楚国北上,西边更挡住了秦国东进的门户,让秦国无法进入中原。如果晋国一直强大下去,秦国是根本没有机会取得天下的。

可是秦国的天运来了,晋国居然被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一分为三之后,秦国最大的威胁自此不复存在,这不是上天赐给秦国的最佳良机吗?

东进是秦国长久以来的心愿,此时晋国已被三分,楚国元气未复,越国鞭长莫及,齐国也被权臣田氏所乱,天下再无人能阻挡秦国。如果你是秦国的国君,面对这样历史的良机,请问你会怎么办?

我想大部分的朋友都应该会回答:东进!立刻东进!不管是联合他国还是秦国自己来,绝不能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事实上,厉共公时代也频繁地对外用兵,可惜的是秦国终究没有完成东进中原的心愿。为什么呢?因为后来的秦国自己也爆发了长达七世的内乱。

厉共公卒,子躁公立。

躁公卒,立其弟怀公。

厉共公的儿子是躁公,但躁公死后继承君位的却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怀公。从前面的秦史来看,秦人是以立子为常态,为什么此时却立弟而不立子呢?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作为历史学者也不能瞎掰。但从日后秦孝公所说的“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来看,里面举例的简公、出子都是被权臣废立,恐怕躁公这次的立弟和后来一样另有内情。

怀公四年,庶长晁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早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

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

(简公)卒,子惠公立。

惠公卒,出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