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关于物资和人员的准备……(第2/2页)

……

经过这样一番安排,安置在沿海地区的那几个人虽然名义上说是要独立去大陆上闯荡,实际上跟被派出去的也没啥两样了,就是规模小了点。

唯有坚持要求前往陕西的张申岳与众不同,他本来就在炮兵营里面当连长的,“统率力”比较高。这次又是去兵荒马乱的地方,指望不了后方的支援。因此解席,庞雨,马千山等一干故友虽然恼怒他不肯变通,却依然尽量在各方面予以协助……

解席从三营抽调了一个满编制的排出来,足足三十来号人去给他担任护卫队,到了那边以此为基干稍微扩下军,估计拉起一支三四百人的队伍不成问题;庞雨则给张申岳在那边谋了个正七品县令的职位,直接就是一县之主,比原来要看上司脸色的县丞可要强得多——以张申岳那脾气,肯定不可能跟上司处得来;至于马千山就更夸张了:他直接从炮兵营中调了一门大炮,打算让张大县令拖着火炮去上任!

这门火炮是原先十二磅炮的改进型,是钢铁组最新材料的试验成果——它用熟铁铸造,在口径,在发射弹丸规格以及射击参数都不变的前提下,比原先青铜炮要轻便了不少。让张申岳带这种炮有两个好处:

其一:在道路状况非常差,无法拖曳前进的时候,把炮身炮架分拆开来,用几头强壮点的骡子就可以背着走。这一点对于明帝国内陆那恶劣的交通非常有用。

其二:就算落到敌人手里,由于材料工艺限制,对方也仿制不了,充其量就一门炮,危害不大。

不过这样一来计划携带的物资也只能以军火和弹药为主了,没有商品——陕西那地方现在不适合作贸易,张申岳本也没打算放任何精力在商业方面。怕长途运输中炸药出问题,还特地让化学组提供了一大批半成品的原料,准备等到了地方再混合加工。

——无论陕西那边局势再怎么险恶,让张申岳带着一个全副武装的步兵排,外加一门火炮去上任,至少总能立得住脚跟了吧?

解席等人在安排这一切时,如此想道。